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荒”了50多年的明故宮遺址將被“喚醒”

“荒”了50多年的明故宮遺址將被“喚醒”

日期:2016/12/14 18:58: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紫金山、玄武湖、夫子廟等已越發成為南京的名片,代表南京明文化頂峰的明故宮遺址卻“荒”了50多年,令不少慕名前來的人感到無古跡可尋,實在太可惜。
 
  為了“喚醒”沉睡600年的明故宮,南京對明故宮遺址中軸線區域進行保護性的考古挖掘,部分深埋地下的御道、建築殘存重見天日。而一個更宏偉的計劃也正在悄然實施——通過一些現代化的手段和修建,讓人們重新看到宏偉的明皇宮輪廓。
    三大明文化缺“一”
  明故宮=“綠地”“休閒”
  根據史書記載,1366年12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裡許”的燕雀湖址上,填湖開建新宮。此後一直到洪武25年(1392年),在長達二十幾年的時間裡,經過興建和改建三個階段,明初宮城的建造正式完成。
    作為明初全國的政治中心,南京明故宮開創的宮殿形制也是明清兩代宮殿、北京故宮的“建築藍本”。然而明永樂帝遷都後,這座曾經輝煌至極的宮殿日漸破敗。隨後,歷遭戰火摧殘,明故宮大部分地面建築早在清代康熙年間便已“宮阙無存”;1929年,民國政府開築中山大道,將明故宮攔腰切斷成南北兩區;上世紀五十年代開辟的明故宮環路,又一次破壞了明故宮的完整性……目前,明故宮環路以內南北兩區分別建成了午朝門公園和明故宮市民廣場,但北區後來修建的一些仿古建築由於沒有參照原有建築規模和布局,嚴重影響明故宮的整體形象。
    讓人更加扼腕的是,明孝陵跻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明城牆進入申遺預備名單——在南京明文化的三大重要載體中,唯獨明故宮遺址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展示。市民逛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還僅僅以為自己是在逛“綠地”、在“休閒”。
    去年8月,民盟南京市委提交的一份《關於南京明故宮遺址現狀與保護的建議》,得到南京市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後,“建設明皇宮遺址公園”被列入“十二五”文物工作的重點工程。在整體規劃方案編制出爐後,國家文物局通過了南京文物部門對這個遺址的主動性考古發掘方案,並予以實施。
    中、美和澳國際競賽
  為了“復活”明皇宮,南京市文物局和市規劃局從去年10月份共同組織了明故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競賽。中國、美國和澳大利亞三方的規劃設計單位參加了此次比拼,最終經過專家評審組評審,東南大學教授陳薇領銜、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為顧問組成的設計團隊的規劃設計方案近日獲得第一名。此前,這二人曾主持設計過金陵大報恩寺文化園區項目。
    東大的方案勝在了保護上
  談到東大的方案為何勝出,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的丁波副處長告訴江南時報記者,東南大學的方案勝在了保護上。
    丁波透露,自從考古以來,明故宮的遺址上陸續發現了朱元璋皇宮的“秘密心髒”。以前,明故宮公園標著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這三個最核心的皇宮建築,但這些殿有多大,具體位置在哪裡,都不是很清楚。如今,考古基本發掘出了三大殿具體的范圍。
    在這三大殿中,奉天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華蓋殿在奉天殿後面,每逢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裡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
    “東大的方案不主張沒有依據的大規模復原修建。”丁波介紹說,東大的方案提出,在條件允許和資料全面的基礎上,可以考慮進行午門、東華門、西安門等重點坐標點的保護性修建,而三大殿由於比較抽象,則將實施遺址性的保護設施,比如,增加台階和加頂等。
    此外,明故宮遺址北區要去除內部現有與皇家宮殿無關的設施,重現“南京紫禁城”的皇家氣魄。而地面部分仍將作為遺址廣場供市民進行休閒活動,讓人置身其中,瞻仰遺址,感悟歷史。
    文物原真性上,美國方案“過了”
  與東南大學的方案相比,美國相關設計院的方案略有些誇張,記者在外國某規劃網上看到,美國的方案中,明故宮部分標志性的建築被重建。數百根大紅的柱礎重新修建,以突出這裡曾是明代的皇宮。此外方案中,明故宮遺址北區四周還將建起赭紅色圍牆,不得不讓人擔心,這樣的假宮殿在南京城市中心有些太“扎眼”了。
    丁波說,明故宮遺址公園的打造,肯定要保護文物的原真性,美國的方案的確有些“過了”。
    這也不得不讓人想起,此前恢復重建北京圓明園的爭議。當時,眾多文物專家一致口誅筆伐,認為所謂恢復應是在現存的前提下局部恢復,絕不是重建。
    而澳大利亞的方案則是沒能很好地體現南京明文化特色,也“名落孫山”,被淘汰。
    據悉,目前,東南大學設計團隊受邀承擔下一階段的深化工作,以使得2014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能夠展現其獨特的價值。由於南京明故宮遺址於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波強調:“東大的方案也需要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方能實施。”
    請市民提供金點子
  投資120億元“重建”的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修建,也曾一度引起全國人的熱議。最終的結果是,這個公園不僅解開了面積是北京故宮四倍多的中國唐朝皇宮的保護難題,還讓其成為西安數百萬市民的公園。
    大明宮是公元7至9世紀中國盛世唐朝的皇宮,先後有16位唐朝皇帝在這裡統治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修建,除了完整保留了大明宮由宮牆、宮門和中軸御道構成的大遺址格局外,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還在保護地標性建築——朝殿含元殿等的基址基礎上,用現代技術對東方古建築遺址如紫宸殿、含耀門等進行了展示,讓其成為集考古、科研、科普、游藝和旅游為一體的文化遺產中心。丹鳳門博物館完全采用輕鋼結構,在遺址上加了一個保護罩,確保遺址不會受到破壞。紫宸殿遺址則是在地面以上做了隔離層,然後利用樹木修剪出紫宸殿的意象,通過輕鋼和原木勾勒出宮殿輪廓,形象豐富而意蘊豐滿。利用多媒體系統展示拍攝的3DIMAX電影《大明宮傳奇》和球幕電影《飛躍大明宮》,則讓人形象、立體地一睹大明宮的壯觀。
    不過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近年來,古都南京在保護與修繕文物、古建築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總統府的復建、明孝陵的修護保護本身就是發自市民的呼聲。但保存文物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加頂加台階還是需要慎重,畢竟這些都有些破壞文物的原真性。
    網民們對於明故宮遺址公園重建則表示,“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造‘假文物’的風氣,在明故宮這麼重要的遺跡上搞修建,南京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倉促下手,隨便浪費納稅人的錢。此前,耗資7億元的江寧織造府博物館已是前車之鑒。”
    明故宮遺址公園如何修建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原真性?如何才能讓現代化的技術再現600年前大明皇朝的輝煌?本報今起開通熱線(025)86851530、13951731337,只要您在規劃和文物保護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請提供金點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