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澤州縣晉廟鋪鎮天井關村在村南發現並發掘出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廟遺址。
據《澤州府志》記載,天井關文廟初建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為孔子19代嫡孫孔昱擔任洛陽令時,出資興建的聖祖飨廟。之後,經歷代孔子後人和當地州縣政府重修,規模日漸宏大,名播晉豫兩省。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澤州知府姚學瑛因嫌廟宇傾頹,又處孔道要沖,一並將文廟和孔子回車亭遷建村南。抗日戰爭爆發後,此廟和孔子回車亭均被日寇強拆,修為炮樓。
日前,天井關村委會在當地幾位八十多歲老人的指點下,對文廟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探尋。這些老人在兒時見過或聽其長輩說過,知道文廟大致方位。發現和發掘出的天井關文廟遺址分為三組,一為泮宮泮池泮橋,半月形池基完整;一為配殿,南北廂殿根基依稀可辨,曾供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一為正殿,雖然根基不全,但硬土可證,曾供奉孔子。整座廟宇規模為三進,即泮宮、配殿和正殿。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還有泮橋石護欄、石獅、石碑等,其中時代較久的有元明殘碑各一通。清代鑲嵌於影壁和院牆的石刻大字“太和元氣”、“萬仞宮牆”,目前已基本找全,且比較完整。
沉寂70多年的天井關文廟遺址得以見光,對我市歷史研究及文化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