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明代武昌城垣兩億城磚砌就 惜於1926年全部拆除

明代武昌城垣兩億城磚砌就 惜於1926年全部拆除

日期:2016/12/14 10:07:0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歷史上,在龜蛇鎖大江的武漢三鎮,都曾出現過城牆。武昌城牆和漢陽城牆,分別圍築成了“城池”,城高壕深,固若金湯。而漢口城牆,自始至終只是一堵長牆而已,它在1907年被拆除時,存世僅僅43年。

    承載黃鶴樓的武昌蛇山雖不高峻,因其緊靠長江而顯得格外重要,可以說,蛇山是武昌城的脊梁。三國孫權在蛇山西部始築夏口城;至劉宋取代東晉以後,將夏口城擴建為郢州城;再至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改郢州城為鄂州城;唐朝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儒重築鄂州城垣,向北、南、東擴展,將土城改建為磚城,其城牆坐標,一直都沒有脫離蛇山。

    每塊城磚上都留下監造官員和窯戶姓名

    明朱元璋建立藩國於全國要沖,分封諸王以為屏障,其中立第六子朱桢為楚王,駐藩武昌,翌年,開始將鄂州城增拓為武昌城。監修武昌城的是明朝開國功臣、江夏侯周德興,他按“王城”的規模和形制,用長達10年的時間,硬是將唐、宋、元以來的鄂州城,增拓改建成了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城池,而且非常牛氣的把蛇山裝進了武昌城裡。

    明代的武昌城垣,共開有九門,門址位置依地形走勢不求對稱,各城門之間的距離不求對等,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建築理念。

    據專家估算,明代所建的武昌城垣約使用了兩億塊城磚。當年,與武昌城有關的各府、州、縣都派有燒磚任務。為了確保城磚的質量,每塊城磚上都留下了各級監造官員和窯戶的姓名。從現存的明朝武昌城牆所用過的城磚來看,單磚長約42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10厘米,全部為還原焰柴窯燒制的細膩青磚。

    明代的武昌城,始終是湖廣地區政治、軍事與文化的中心。清承明制,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開始分省後,武昌城內仍舊是湖廣督署、武昌府署與江夏縣署的辦公所在地。明朝的武昌城牆,在清朝多次受到加固維修,直至晚清張之洞坐鎮武昌時,他主持在中和門(今起義門)與賓陽門(即大東門)之間,新開了一座簡易的“通湘門”,以方便趕火車的行人和車輛通行。

    明代武昌城牆於1926年全部拆除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下武昌城後,湖北省政務委員會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決定,任命萬聲揚為拆城委員會主任。至1929年6月,武昌城牆被全部拆除,可惜這座存世長達558年、宏偉壯觀的明代武昌城,從此載入了史冊。

    如今,除了黃鶴樓下的一段郢州城古遺址和復建的武昌起義門外,還可以在螃蟹岬局部山體上、鳳凰山局部山體上、“武昌農講所”的後牆外、江邊的黃鶴樓故址、武昌花堤街的西側、廣裡堤的南側、楚望台的東南側、蛇山東部的山脊上,還能或多或少尋找到明朝所建武昌城垣的蛛絲馬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