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阆中市清泉鄉陽垭村11社王大崃墓地字庫塔全貌
第一處陽垭村獅子橋字庫塔位於阆中市清泉鄉陽垭村4組,獅子橋頭溪溝邊天然石台基上,建於清光緒21年。獅子橋字庫塔是一座仿木結構三重檐石塔,石塔殘體通高2.56米,由須彌座塔基、塔身和塔剎三個部分組成。塔基安放於溪溝天然石台地上呈須彌座式,由兩層基石組成:第一層基石高0.3米,由一整塊巨做成,平面呈四邊形,第二層塔基高0.28米,底1.05米寬,面0.7米寬,由整塊石頭雕成呈須彌座正四邊形。塔身共三層,每層由方形柱狀塔身和仿木結構屋檐組成。第一層至第三層分別由整塊石頭做成,塔檐四面翼角升起,第一層塔身素面無雕飾,高0.5米,寬0.63米,第二層塔身素面無雕飾,高0.4米,寬0.52米,第三層塔身四面均陰刻有文字,橋頭西南方陰刻內容為:大連對關山中嶺與司觀寨子向龍吟風水地脈纏太原題。西北方陰刻內容為:行撿發墨跡為廣種心田協修雖系故同結善良緣威武題。西北方陰刻內容為:今興惜字傳後代出高閒寨[]與塗層破碗合濫磚心齊題。東南方陰刻內容為:王天元王天孝王天舜石匠蒲榮生光緒廿一年卯月望七日。據清泉鄉陽垭村四組71歲老人王維才回憶塔剎系一石獅子,被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清泉鄉獅子橋字庫塔建築,建在的群山環抱的溪溝石台地上,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建築外觀設計則采用了高塔建築形式,形成了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景觀價值;其塔身雕刻題材十分豐富,以人文地理特征和尊重文字為主要內容描述,表達了建造者對家鄉秀美山川的熱愛和文化的敬重。雕刻精美、構造合理、各部分結構比列協調,其建築技術之工巧,建築技術之精湛實屬罕見,是研究地方石塔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第二處陽垭村11社王大崃墓地字庫塔位於阆中市清泉鄉陽垭村11組王大崃墓地前1.5米,建於清光緒八年。王大崃墓地字庫塔系仿木結構單檐石塔,石塔通高1.7米,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剎組成,塔基由一塊大石做成,平面成正四邊形,寬0.9米,高0.4米,塔身四面體,高0.65米,寬0.61米,東面有一圓形開口,用於焚燒字紙,陰刻橫批:孔方所,上聯:東倉滿,下聯:西庫盈,其於三面有殘損雕花紋飾,塔檐厚0.44米,寬0.90米,四面翼角飛升,塔剎座0.09米高,0.34米寬,塔剎呈官帽狀,高0.30米,寬0.30米。王大崃墓碑上所刻墓聯:名隨天地久孝達子孫長。清泉鄉陽垭村11社王大崃墓地字庫塔,建於王氏墓群集中地,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緬懷先賢的建築,采用當地青砂石材建造,裝飾構圖生動,其塔身雕刻題材十分豐富,以吉祥的良禽瑞獸為裝飾內容,配合精美的雕刻,既表達宣揚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理念,又對後代達到進行教化的目的,充分表現出古人的智慧和立足現世的浪漫情結。十分生動直接地展示著中國傳統世界觀、審美觀,揭示了建造惜字塔的現實追求。如“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俗,表現了古代先民對文化的尊崇和希望地方文風昌盛、人才輩出的美好心願,對研究當地古代文化生活習俗具有重要價值。
作為一種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現象,惜字塔的建造、使用和遺存,與所在地區民風民俗淵源深厚,文治教化相得益彰都有很大關系。位於川東北的著名古城阆中,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民風淳樸,文風猶盛,自開科以降,這裡曾先後出過4名狀元、117名進士以及一大批舉人貢生,過往游學的文墨騷客更是不勝枚舉,可謂群星璀璨、光耀千秋。惜字塔就曾是分散在鄉村聚落隨處可見的一道風景線,在阆中市現有13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的還有十余座,阆中市已經組成由文物、文聯、民間文化等方面的人士組成課題組,對這些惜字塔進行資料整理、圖像收集、考古研究和現狀保護,目前阆中市是惜字塔文化遺存保存最為集中的地方,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惜字塔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