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東陽現一段天然石堆圓形城牆

東陽現一段天然石堆圓形城牆

日期:2016/12/14 12:17:3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山頂圓城北邊,陡崖之下,有段石牆

    記者來到這座山下。帶路村民介紹,幾處山峰連在一起,如同一頭馬正在吃草。而發現圓城的這處山位置恰好在馬背部,形如馬鞍,故名馬鞍山。

    山不高,但非常陡峭。走在山道上,兩股戰戰。山頂有座小廟,看上去像是近些年修建的。

    在帶路村民的指引下,在廟的西邊北邊發現大塊空地,大致呈圓形,總面積約一兩畝地。在西邊和北邊,可以看見石頭砌成的牆腳。這些全部是天然石頭,不見刀鑿痕跡。

    一直住在山腳下的光耀小區黨支部書記朱友根告訴記者,“我今年59歲,大約快20歲時,這裡還有一人多高的石頭圍牆,沒有門,要非常用力才能攀爬過去。裡面全是草,只有幾棵樹,沒有其他東西,老人們習慣稱為‘越國古炮台’。”

    圓城往西,有一條石頭台階,寬約兩米,直通山腳。

    東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華柯,懷疑這裡是古代的祭天圓壇,“古越先民常常在山頂,築圓壇以祭天,這個地方符合這一習俗特征。”

    春秋時才發明鐵器,非常珍貴,還不可能大面積使用。古人往往使用火燒水冷等辦法,弄碎石頭,在進行堆砌。而這段城牆的石頭,看上去也沒有人工開鑿的痕跡,符合這一歷史特征。



    圓城北邊有座“神仙橋”

    流傳一個神仙故事

    圓城北邊是10來米高的陡崖,陡崖下去約30來米,就是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神仙橋”。

    “神仙橋”不是橋,而是一段人工堆砌,非常規整的城牆。

    這段城牆,依地勢而造,約1米寬,最高處約2米,長度約50米。城牆往外一直延伸,和一突兀而起的石筍相連後,戛然而止。這些石頭和山頂城牆石頭基本一樣,也不見刀鑿痕跡。

    當地傳說,呂洞賓當年想從這裡修建一條直通杭州的天橋,並已經移來幾座橋墩(山上幾座石筍),因為其他神仙搗亂,最終橋沒造成。

    朱友根告訴記者,“神仙橋”下有個“神仙洞”。“洞口有水,常年不涸。上世紀70年代大旱,這裡仍舊有水。解放前,隔壁有個楊武村,一個村民從洞裡掉下去,再沒有上來。”

    這裡是否有可能是古代的一處遺址?這個問題引起了考古愛好者的興趣。

    2年前,距離馬鞍山大約3公裡的地方,曾經發現1萬年前的夾碳陶碎片和碳化稻谷,省文物局專家予以確認,錢江晚報曾專門報道。

    “距離馬鞍山直線距離不到2公裡,就有規模巨大的春秋土墩墓遺址,已經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所以周邊發現越國遺址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華柯覺得,周邊可能還會陸續發現更多春秋遺存。

    東陽市文物辦獲知情況後表示,將盡快展開實地調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