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重慶璧山發現明代家族古墓群

重慶璧山發現明代家族古墓群

日期:2016/12/14 12:11:49      編輯:古建築保護
    日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重慶璧山區清理了一處規模較大的明代家族古墓群。該墓群墓葬數量多、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為重慶渝西地區明代墓葬形制、喪葬禮俗、家族形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據了解,該墓群位於重慶市璧山區丁家街道銅瓦村10社,2015年4至5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重慶九龍坡至永川高速公路項目地下文物保護調查中發現該墓群,將其命名為生基灣墓群。今年3月開始,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墓群開展了搶救性發掘,現已清理墓葬33座,出土瓷、銅等各類遺物55件。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墓群包含的墓葬由西北至東南呈階梯狀分布於山坡上,皆為石室墓,以加工規整的石板和條石砌築,以並列雙室墓居多,另有單室墓、三室墓、四室墓和六室墓。墓室形制和規模相當,內長約2.2米、寬0.8米,墓室內設有棺床,後壁有龛。墓頂有單層平頂、雙層藻井和拱券三類,封門樣式包括整石、拼石、雙扇門形和仿木雙扇門形。

    據璧山區文管所負責人介紹,雙室墓多為夫妻合葬墓,厚厚的墓壁鑿開一方形孔,其意思代表墓主人在陰間可以走動“串門”、聊天。雙室墓有的棺室四周封閉,墓頂開了一個口,稱為“藻井”。多室墓聯排並立,形狀大小、內部構造基本一致。“聯排埋葬比單獨埋葬用地更少,當時的人埋葬注重節約用地。”璧山區文管所負責人說。

    記者發現,每間棺室內都開鑿了後龛,但工藝簡單,雕刻粗糙;棺室兩壁多以素面為主,部分雙室墓雖有“封門”,上有仿木門窗圖紋的浮雕,但雕刻花式簡單、單一。兩塊墓碑上面的部分文字依稀可以辨識。一塊寫著“萬歴貳拾柒年”“張”“之墓”等字樣,另一塊寫著“萬歴三拾伍年”“劉氏大墓”等字樣。

    考古人員認為,從墓碑上的文字記載來看,初步判斷生基灣墓群為一處延續時間較長的明代古墓群,埋葬年代距今400多年。出土的各類文物50余件,主要有陶制谷倉罐、銅簪、陶制瓷碗等,其中最有價值的為一個青瓷碗,並未發現金銀等貴重物品。從陪葬的物品看,墓主人非大富大貴人家,但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文物中的陶制谷倉罐裡面發現了谷糠殼。附近村民紛紛感歎:“400年前的谷糠殼和現在的看起來差不多嘛!”

    生基灣古墓群是重慶市璧山區首次發現的明代古墓群,其規模之大,在重慶渝西地區都較為罕見。此次考古發現的文物、墓穴分布方式、棺室的雕刻和構造等,可幫助考古工作人員了解明代璧山地區的喪葬禮俗。同時,出土的2座紀年墓也為西南地區明代墓葬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材料,也是明代萬歷年間璧山人口繁衍興盛的重要證據。目前,出土文物已全部送往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進行後續記錄和研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