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建築師協會“北京憲章”(全文)
日期:2016/12/15 15:00:05   編輯:古建築保護(國際建築師協會第二十次大會於1999年6月在北京通過)
在新世紀的前夜,我們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建築師,聚首東方古都北京,舉行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的第20次大會。未來始於足下,現在從歷史中走來,我們回首過去,剖析現在,以期在21世紀裡能更自覺地營建美好、宜人的人類家園。
世界的空間距離在縮短,地區發展的差距卻在加大,時代賦予我們建築師共同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認識時代,正視問題,整體思考,協調行動。
1 認識時代
1.1 20世紀的“大發展”和“大破壞”
20世紀既是偉大而進步的時代,又是患難與迷惘的時代。20世紀以其獨特的方式載入了建築的史冊:大規模的工業技術和藝術創新造就了豐富的建築設計作品;建築師醫治戰爭創傷,造福大眾,成就卓越,意義深遠。
然而,當今的許多建築環境仍不盡人意,人類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正危及自身的生存。在發達地區,“建設性的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而在貧困地區,褴褛眾生正壘築自己的城市,以求安居。
近百年來,建築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建築學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紀的“大轉折”
時光輪轉,眾說紛纭,而永恆的變化則是共識。在20世紀,政治、經濟、技術、社會等方面的變化發展、思想文化之活躍令人矚目。在下一個世紀裡,變化的進程將會更快,也更加難以捉摸。
在新的世紀裡,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矛盾、沖突將愈加尖銳。一方面,新的聯系方式將使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產品、資金、技術的全球整合仍然是影響決策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貧富之間的差距也在加大,地區沖突與經濟動蕩為人居環境建設蒙上一層陰影。
建築師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但置奔騰洶湧的社會、文化浪潮於不顧,無異於逃避時代的責任。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自覺思考21世紀建築學的未來。
2 直面新的挑戰
2.1 盤根錯節的問題
大自然的報復
工業革命後,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人口爆炸,農田被吞噬,空氣、水與土地資源日見退化,環境禍患正威脅人類。
人類尚未揭開地球生態系統的謎底,生態危機卻到了千鈞一發的關頭。用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並不擁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僅僅是從子孫處借得,暫為保管罷了。我們將把怎樣的城市和鄉村交給他們?建築師將如何通過人居環境建設為人類文明作出自身的貢獻?
混亂的城市化
人類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聚居於城市,弘揚了科學文化,提高了生產力。在20世紀,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奪目;在下一世紀,城市居民的數量將首次超過農民,“城市時代”名副其實。
然而,舊工業城市的貧民窟清理未畢,底層社會的住區又業已形成。貧富分離、交通堵塞、污染頻生等城市問題日益惡化。城市社區分化解體,因循守舊,難以為繼。我們的城市還能否存在下去?城鎮由我們所構建,可是當我們試圖作些改變時,為何又顯得如此無能為力?在城市住區影響我們的同時,我們怎樣才能應對城市問題?傳統的建築觀念還能否適應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技術“雙刃劍”
經數千年的積累,科學技術在近百年來釋放了空前的能量。新材料、新結構和新設備的應用,創造了20世紀特有的建築形式。憑借現代交通和通訊,紛繁的文化傳統更加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技術的建設力和破壞力同時增加,然而我們還不能夠對其能量和潛力駕輕就熟。技術改變了人類生活,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向固有的價值觀念發起挑戰。我們如何才能趨其利而避其害?
建築魂的失色
文化是歷史的積澱,它存留於建築間,融匯在生活裡,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築的靈魂。
但是,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愈來愈使人與傳統的地域空間相分離,地域文化的特色漸趨衰微;標准化的商品生產致使建築環境趨同,建築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如何追尋在過去的歲月裡曾為人們所珍愛的城鎮之魂?
2.2 共同的選擇,共同的未來
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過程在由地方到全球的各個層次上的反映,其來勢迅猛,涉及方方面面。我們要真正解決問題,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對影響建築環境的種種因素有一個綜合而辯證的考察,從而獲致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如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其真谛在於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美學各個方面,提出整合的解決辦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將帶來新的建築運動,促進建築科學的進步和建築藝術的創造。為此,有必要在未來建築學的體系建構上予以體現。
3 從傳統建築學走向廣義建築學
近百年來,世界建築師聚首討論了許多課題,深化了對建築學的理解。如今,重新回顧這些討論,並對建築學的范圍、內涵及其學科和專業體系重新定義,當大有裨益。
3.1 基本前提
建築學的內容和建築師的業務從來隨著時代而橫向拓展,縱向深化。舊方法一旦不合時宜,新方法就會取而代之。每一次革新都使建築學更廣大,也更精彩,20世紀建築的發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建築學的廣闊而縱深的拓展賦予20世紀的建築師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然而,學科的擴大與專門化也難免讓從事活動的個人覺得建築學如盲人摸象,一時不能把握全局。學科知識的總體在擴張,設計師個人的視野卻在趨向狹窄和破碎,專門的設計知識和技術僅僅依靠投資和開發組織來維系,學科自身缺乏完整的知識框架,其結果,建築師參與人居環境建設決策的作用卻日見削弱。
建築師的設計創造仰仗其對學科知識的把握,只有在統領全局的學科觀、專業觀的指導下,才能真正發揮個人的才干、技能和天分。縱覽古今大師門的成就,更感到他們對建築之高瞻遠矚彌足珍貴。在過去,這樣的全面建築觀堪稱大師們私藏的瑰寶,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全面的、廣義的建築觀應當成為所有建築專業人員之必備。一旦領悟了設計的基本哲理,具體的技術、形式問題就不難努力以赴,正如中國古人所雲:“一法得道,變法萬千”。
3.2 融合建築、地景與城市規劃
建築學與大千世界的辯證關系,歸根到底,集中於建築的空間與形式的創造。現代工程規模日益擴大,建設周期相對縮短,建築師可以在較為廣闊的范域內,從場地選擇到規劃設計,直至室內外空間的協調,尋求設計的答案。
廣義建築學,就其學科內涵來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築、地景和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整合為一體,將我們關注的焦點從建築單體、結構最終轉換到建築環境上來。如果說,過去主要局限於一些先驅者,那麼現在則已涉及到整個建築領域。
3.3 建築學的循環體系
新陳代謝是人居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築單體及其環境經歷一個規劃、設計、建設、維修、保護、整治、更新的過程。建設環境的壽命周期恆長持久,因而更依賴建築師的遠見卓識。將建築循環過程的各個階段統籌規劃,將新區規劃設計、舊城整治、更新與重建等納入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之中,在時空因素作用下,不斷提高環境質量,這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
3.4 植根於地方文化的多層次技術建構
充分發揮技術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是新世紀的重要使命。地域差異預示著21世紀仍將是多種技術並存的時代。高新技術革新能迅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成功的關鍵仍然有賴於技術與地方文化、地方經濟的創造性結合。不同國度和地區之間的經驗交流,不是解決方案的簡單移植,而是激發地方想象力的一種手段。
技術功能的內涵要從科學的、工程的方面加以擴展,直至覆蓋心理范疇。
3.5 建築文化的和而不同
建築學是地區的產物,建築形式的意義與地方文脈相連,並成為地方文脈的诠釋。但是,地區建築學並非只是地區歷史的產物,它更關系到地區的未來。建築物相對永久的存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寄托,然而地方社區的演進過程最終限定了建築師工作的背景,我們職業的深遠意義就在於以創造性的設計聯系過去和未來。地方社區對未來的選擇方案日見增多,我們要運用專業知識找到真正符合當時當地情況的建築發展方向。
我們在為地方傳統所鼓舞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的任務是創造一個和而不同的未來建築環境。現代建築的地區化,鄉土建築的現代化,殊途同歸,推動世界和地區的進步與豐富多彩。
3.6 建築作為藝術形式的最終表現
當今,城市建設規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以往的表面完整性遭到破壞,建築環境的整體藝術成為新的追求,宜用城市的觀念看建築,重視建築群的整體和城市全局的協調、以及建築與自然的關系,在動態的建設發展中追求相對的整體的協調美和“秩序的真谛”。
綜觀各種文化發展史,建築最終都成為美術與手工藝的表現。如今,工業發展為藝術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可能性,我們應為建築、工藝和美術在更高層次上的結合而努力。
3.7 全社會的建築學
建築師與業主以及社會的關系至為關鍵。這不僅是出於美學層次上的考慮,更是實際的需要,因為在許多地區,居民參與是實現“住者有其屋”的基本途徑。在許多傳統社會的建設中,建築師扮演了不同行業總協調人的角色,然而,如今不少建築師每每拘泥於狹隘的技術-美學形式,越來越脫離真正的決策。建築師必須將社會整體作為最高的業主,承擔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3.8 全方位的教育
自然,建築教育也應采取一個廣義的、整合的取向。它鼓勵形成開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結合的知識體系,能隨時從更加廣泛的人居環境科學中吸取新思想,而且能創造性地組織實際操作,變美好的藍圖為現實的人居環境。
建築教育是終身教育,這絕不僅限於專業人員,還包括對業主、政府官員、乃至全社會的教育。
3.9 廣義建築學的方法論
早在半個世紀前,我們的前輩就已指出:“建築師作為協調者,其工作是統籌各種與建築物相關的形式、技術、社會和經濟問題……新的建築學將駕馭遠比當今單體建築物更加綜合的范圍;我們將逐步地把單個的技術進步結合到更為寬廣、更為深遠的有機的整體設計概念中去。”今天這些話依然在耳邊回響,堪稱廣義建築學的精辟定義。
廣義建築學不是要建築師成為萬事俱通的專家,而是倡導廣義的、綜合的觀念和整體的思維,在廣闊天地裡尋找新的專業結合點,解決問題,發展理論。
4 基本結論:一致百慮殊途同歸
客觀世界千頭萬緒,千變萬化,我們不可能在具體的技術問題上強求一律。我們只有審時度勢,因風土,宜人情,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中國古人雲“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建設一個美好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現在經濟發展了,技術進步了,但是人們對安居的基本需求依然未變。問題在於,人們愈來愈意識到,在許多地區,大部分人並未從發展的進程中真正受益,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必須探求適合自身條件的“殊途”。
對世界建築師來說,在東方古都北京提出建築學發展的整合意義深遠。千百年來,整體思維一直是東方傳統哲學的精華。今天,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成為地球村的福音,是我們處理盤根錯節的現實問題的指針。
進入下一個世紀只是連續的社會、政治進程中的短暫的一刻,但是從過去得來的經驗教訓將有助於我們在資源制約下,建設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環境。對於這個歷史使命,我們信心百倍而又十分審慎地寄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