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天府第一名鎮的“變臉”

天府第一名鎮的“變臉”

日期:2016/12/14 10:03:59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三年前,盡管這裡仍然古樸,歷史滄桑也讓人感懷,但少了些許靈動的氣質,能與游客互動的體驗項目也不多;現在,這裡熱鬧、喜氣,感覺很有少年的青春靈氣。”英特爾公司的鄧惠見證了四川雙流黃龍溪古鎮近年來的變化。
    借力天府新區建設契機,“天府第一名鎮”黃龍溪以濃郁的川西風情、厚重的歷史文化、開闊的視野胸懷,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鎮的獨特風采。
    在過去的三年中,黃龍溪一而再,再而三地“變臉”,讓這個被兩河之水潤澤了千年的古鎮換上了新容顏,煥發了新精神。流水環繞,微波層層,陽光透過綠葉灑在游客們的身上,映照在他們燦爛的笑容裡。因為穿行的流水而變得靈動的古鎮,吸引著大量都市游客來此休閒度假。
    特色文化的影響力
    雙流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正瑛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古鎮旅游競爭加劇的今天,特色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古鎮有別於其他古鎮的典型標簽。正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三年來,黃龍溪鎮結合空港現代田園城市打造“龍,獅,茶,鹽,佛,水,古蜀,民居,碼頭,農耕”十大文化。“天府第一名鎮”的品牌打造更是有選擇性地推出了黃龍溪的文化特征。
    蜀王駐守、三國屯兵、水運碼頭、商貿集市……自先秦以來,兩千多年的浪花滌蕩、溪水浸潤,黃龍溪積澱出不可復制的古鎮文化。黃龍溪還傳承了火龍、府河船工號子、漂河燈、打更等民間風俗文化。古色、古香、古風、古韻構成了黃龍溪古鎮的旅游特色,使得黃龍溪成為了今天雙流縣乃至四川省旅游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先保護後利用,在保護的基礎上科學開發。正是基於這種理念,黃龍溪在堅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強調融合性,全力打造“蜀漢龍文化”、非遺項目“龍獅文化”和佛教文化為特征的文化品牌,全力沖刺國家級5A旅游景區。
    主動求變的推動力
    變則通,通則久。“景區不變化,我們的思想和經營理念也不可能發生變化,也不可能抓住‘黃金路’帶給我們的機遇。”樊家大院老板娘陳明春在采訪中笑著說。
    2009年,隨著黃龍溪古鎮景區一期打造工程的規劃推進,“樊家大院”門口的那條公路變成了民俗一條街“皇金路”,陳明春和老公的思想也開始活躍大膽起來,“以前靠公路,灰塵大,來的人少;現在景區漂亮了,人流量大了,加上背後又靠停車場,機會肯定多。”就這樣,憑著自己的努力,牢牢抓住了發展機遇的陳明春夫婦,現在的年收入已比三年前翻了近10倍。
    據介紹,隨著景區的變化和游客群的變化,越來越多黃龍溪古鎮景區的老業主開始“思變”。黃龍溪本地人經營新型業態的人群增多,原有經營主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去年底,黃龍溪古鎮景區的一批經營業主們還自發組織前往麗江學習經驗,以提升自己的經營和服務理念。
    全面提升品質後的黃龍溪,繼續秉持“嫁接活動、認真策劃、科學營銷、國際推介”的理念,吸引了來自菲律賓、馬來西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中外游客,從而成為享譽中外的“天府第一名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