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遺產保護 讓共享觀念內化於心
日期:2016/12/15 8:16:07   編輯:古建築保護6月13日是我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當日,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都圍繞著“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的主題展開,旨在更好地宣傳普及文化遺產知識,引導和激勵社會各界關注、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得以共享。那麼,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哪些經驗?又存在著哪些突出問題?文化遺產保護還應當做出怎樣的努力?
共享已成為遺產保護共識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貫穿《文物保護法》的基本原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則是非遺的保護方針。業內人士認為,面對文化遺產,既要加強保護,又要合理利用,否則,文化遺產保護成果便不能與大眾分享,共享的觀念則難以內化於人們心中,文化遺產保護就失去了廣泛和持續的推動力。
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近年來各地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共享的重要做法。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長王峥嵘說,文化遺產尤其是文物與旅游的結合自古有之,也是國際上通行的經驗,當前,旅游業的升溫為全民共享保護成果提供了新的機遇。他介紹,大理州在這個方面也有一些嘗試,如喜洲白族古建築群中的嚴家大院、楊品相宅等,維修後建成了喜洲嚴家大院博物館和喜林苑,既滿足了游客的參觀願望,又讓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
專家介紹,“十二五”以來,國家繼續完善博物館免費開放、文物保護單位對特殊群體免費開放的機制,並擴大免費開放服務范圍,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各地文物部門紛紛通過開設公眾考古講座、組織考古夏令營、開設公眾考古網站、微博、微信、建立考古體驗館等方式向廣大民眾普及考古知識、傳遞文博動態和共享觀念,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福州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生產性保護方式就是保護和共享緊密結合的典范。“比如大理州的白族扎染、劍川木雕、鶴慶新華銀器制作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一方面傳承了傳統的技藝,增加了傳承人的收入,同時也讓喜歡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的民眾可以享用和收藏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從而實現了成果的共享。”王峥嵘說。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說,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說,對於一些面向市場的傳統藝術樣式,國外有很多先進的運營方式、運作機制和推廣傳播方式。“我們正在努力學習和借鑒,從而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市場機制和運作模式,讓它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從而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保護性破壞”仍不少見
通過長期探索和努力,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共享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在實際的保護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地方對文化遺產的認識還不到位,有時候甚至為了眼前的一些經濟項目的利益而犧牲文化遺產,導致大量文化遺產陷入破壞及流失的危機。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秘書李華東指出,相當一部分人把文化遺產的價值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價值,“保護性破壞”也就越來越常見。
同時,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給文化遺產帶來了沖擊。比如說,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必須以嚴格遵循原有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技藝為前提,否則就會破壞其本身的真實性和整體性。王福州介紹,目前有些非遺開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改變傳統用料、制作流程,割裂了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由此破壞了非遺的原始面貌和核心價值,而由此帶來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另外,以文化旅游為代表,將文化通過市場借船出海,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矛盾。王峥嵘說,比如,許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游景點,要參觀必須買門票,門票價格高,管理部門又只在節假日實行優惠,使很多觀眾無法共享;但是,如果在節假日加以優惠,人流疊加不但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害,也增加了景區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文化旅游還有許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全民共享還需人人盡責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我國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76萬余處,他們分布在祖國的廣闊大地上。專家指出,單靠政府遠遠不能滿足文物保護的需要,還迫切需要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當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各盡其責,才能讓我們的子孫都能共享民族的文化遺產。
今年6月初,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在河北邢台沙河考察了當地大坪村、綠水池等古村落,在召開的“全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強調:“今年,以住建部為首的多部委對第一批傳統古村落撥款100億元,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自己傳統村落如此重視,投入資金如此之多。但我以為,保護傳統古村落的資金來源不能僅僅依靠國家,應由四方面組成:一是國家撥款;二是地方配套資金;三是社會各界的支持;四是古村落中老百姓自己的覺悟。也就是‘四個自覺’,即知識分子的自覺、國家的自覺、地方的自覺、老百姓的自覺。經過這四方面的努力,我國的傳統古村落一定會更有希望。”
對此,王峥嵘也表示,文化遺產屬於全民,保護的責任也需要全民承擔。文物保護部門要做好保護的工作,旅游、宗教等部門要努力完善管理和使用,各部門還須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游客則要注意言行舉止,敬畏和善待文化遺產。
然而,從目前來看,人民群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還有待加強。6月13日,在重慶大足舉辦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先進典型事例推介等一系列活動上,有專家建議,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實際意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讓人們能夠在保護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進一步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增強文化自信,以自信促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