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古村換新顏
日期:2016/12/14 10:03:0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村全貌至今保存完好。
古村獨特的污水分離溝渠。
古村規劃非常超前
昨天,記者來到龍頸鎮鳳塱古村看到,清澈透底的風水塘倒映著古色古香的清代炮樓。最有趣的是,擔任導游的是村中七旬長者九叔,他自幼在古村長大,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娓娓道來。
鳳塱古村落位於清新縣龍頸鎮河洞鳳塱村,占地面積69799平方米,民居103座。據考證,該村居民是從廣東和平縣浪溪村遷居而來的黃姓家族,建於明朝隆慶元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落四面環山,良田連片,古村的建築融合了飲用水、污水排放、生活垃圾處理、防賊、防火、防震、抗震等超前規劃理念,特別是聯排老宅那中空9米多高的廳房,冬暖夏涼。而特別加固的角力牆、交叉火力系統等防御功能更令人歎為觀止。
“最鼎盛時,村中有千多人口,150支步槍,四處有柵欄暗道,匪盜皆無膽進村騷擾。”九叔很自豪地說。
在村東至今還完好保存一座清末年間灰沙築造的四角炮樓,牆身厚度達65厘米,百多年來不被風雨侵蝕,堅固如新。
村民自發管理
“原來古村基本荒廢了,最近村民們在政府的支持下,自發組織起來搞清潔,修葺殘破的門窗,很快改變了面貌。”據九叔介紹,這是村民團結互助的結果。
近年來,鳳塱村獨特的歷史風貌受到外來游客的關注,村民成立了清新縣首家由村民小組自主成立的鄉村旅游公司,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古村落。
鳳塱村首先從環境衛生方面入手,在每個村民小組均設置了垃圾池,新建垃圾屋1間,公廁1間,完成了排水坑的疏通鞏固及暗渠化。村裡的日常保潔工作由村民義務自發進行,80多戶村民輪流當值日生,兩戶輪一天,互相監督,村內的生活垃圾由村民自行收集,統一傾倒在垃圾池,再由鎮派車清運。
再不好好保護,可能就晚了
隨著粵北山區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個別鄉村遭到破壞,經常到這裡來觀光喝茶的一些藝術家擔心清新現有的古村不好好保護,再過十年就有可能被城市化所破壞。
不久前,清新縣邀請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創意人在鳳塱村田間地頭舉辦沙龍,和村民、干部一起探討交流古村的保護與開發,讓村民們對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