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館條例》施行 雷人博物館難有立錐之地
日期:2016/12/14 21:51:43   編輯:古建築保護在《博物館條例》(下稱《條例》)出台之前,我國試行的是2008年發布的《博物館條例(征求意見稿)》。與之相比,《條例》在各方面有所改變,比如強調教育目的;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鼓勵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659號國務院令,公布《博物館條例》(下稱《條例》),該條例從今日(3月20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對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具有重要意義,引起文博界廣泛關注。
3月17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小觀眾,泡桐樹小學西區四年級五班的56名小學生走進仰止堂,學習活字印刷術。
這是一堂開在博物館的國學課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社教項目“草堂一課”新學期正式開課。“草堂一課”已入選2014年首屆《中國博物館優秀教育項目示范案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也榮獲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單位”稱號。從今天起,這樣的課程將更多地出現在中小學生的課堂上。
“教育目的”提到首位走,到博物館裡去上課
對比2008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征求意見稿)》,新《條例》對博物館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調整,過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賞”調整成了現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賞”。
下午2點,如果你坐在教室學習國學,面對講台上唱獨角戲的老師,和一黑板還來不及抄寫就要匆匆擦掉的板書,很可能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可是,如果上課的地點搬進博物館,上課前可以徜徉茅屋碑亭、花徑水檻,課後可以漫步蒼楠翠竹、紅梅綠松,而且課堂上可以離開座位走動,可以分組協作,可以動手操作字盤、刷子、墨汁,置身古人曾經生活過的環境裡,你會不會立刻精神抖擻呢?
對比2008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征求意見稿)》,新《條例》對博物館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調整,過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賞”調整成了現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賞”。《條例》第一章“總則”寫明:“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並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博物館“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得到凸顯,這個對“博物館”定義的細微修正,將在今後很長時間裡影響到博物館的運營方略。
在杜甫草堂仰止堂,草堂小學老師宋佳講完活字印刷的歷史和工藝,就安排學生動手實踐。在悠揚的古樂聲中,小學生們三人一組,塗墨,覆紙,輕刷,《春望》、《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杜甫詩作穿越千年,躍然紙上,成為學生們親手完成的印刷作品。
楊若釩小朋友對沉重的字盤很感興趣。他換上漢服正襟危坐,三五分鐘後,親手在宣紙上印刷了一首《春望》。顧不上擦拭手指上沾染的墨汁,就拿著宣紙搖頭晃腦地誦讀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喜歡參觀博物館的牟天恆感覺“在這裡上課更能學有所思”。黃四娘家的花還在綻放嗎?杜甫為何能寫出這麼生動的詩句?牟天恆拉著講解員詢問匾聯碑刻的來由。“希望書本上的知識在博物館裡找到對應的實物,看得到、摸得著。”這是大多數孩子喜歡走進博物館的原因。
在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看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可以改變青少年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甚至未來的求職方向。1999年,省博曾舉辦巴蜀尋根展,隨後組織了小學生征文大賽,來自廣元的吳坤(音)獲得一等獎。後來,吳坤每走到一個城市就喜歡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還考上了復旦大學新聞系,志在成為一名考古記者。
非國有身份首次被認可私人博物館不再“尴尬”
《條例》的亮點之一,就是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提出在設立條件、管理監督、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國家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
今年兩會期間,《條例》為非國有博物館帶來的發展機遇,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介紹,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增長迅速,2008年,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占全國博物館總量的10.7%,而2013年底這一比例已上升至19.5%。目前,全國4165座博物館中,共有811座為非國有性質。
近年來,企業或個人興建非國有博物館的熱情高漲。《條例》的亮點之一,就是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提出在設立條件、管理監督、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國家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這種“平等身份”,為非國有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非國有博物館”怎麼看待身份的轉變呢?
曾被稱作“民辦博物館”、“私人博物館”的建川博物館,建設新館、收集文物、組織臨展等工作一直在單打獨斗。建川博物館和大多數民辦博物館一樣,最大的尴尬是運營存在資金缺口,需要依靠酒店、客棧、茶館等配套業態貼補。國有博物館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建川博物館每年為繳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門票收入營業稅,需要額外支付400多萬元。
“非國有”身份得到認可,建川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劉榮華對此感到欣慰,“這是國家層面對我們博物館的認同,《條例》規定博物館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他認為,“不論什麼所有制,只要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生公共效應,就應當享受相同的政府補貼。”他期待《條例》實施之後,政府在建設新館、開辦臨展、對外交流等方面給予補貼,讓博物館有余力購買新藏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管理更規范更科學了“雷人博物館”打出你原形
博物館設立備案時,需提交藏品目錄、藏品概述及藏品合法來源說明,“雷人博物館”難有立錐之地。博物館門票、收費的項目和標准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天價門票、亂收費的現象將被有效遏制。
“雍正年制”的金陵十二钗大缸、三英戰趙雲的葵口盤、分公母的青花釉裡紅描金12生肖……2013年7月,作家馬伯庸撰文《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揭露冀寶齋博物館收藏年代穿越、造型奇異的藏品,引發社會關注。這家“河北省最大的民間博物館”被網友批為“雷人博物館”,部分藏品被指山寨、錯位、穿越。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新建有“大躍進”的苗頭,平均不到2天就增加一座新博物館,速成館、掛牌館、空殼館等亂象頻出。非國有博物館成為重災區,雖然掛著博物館的名頭,裡面卻充斥著各種復制品、山寨品,觀眾掏了昂貴的門票錢,卻享受不到服務和教育,反而被誤導和欺騙。“更有甚者,公然購買來歷不明的文物,助長盜墓之風。這類博物館不但敗壞了非國有博物館的聲譽,更可怕的是給假貨赝品制造了市場,為盜墓行為洗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
“《條例》相當於一把標尺,為規范我國博物館管理監督、加強執法提供法律依據,有利於促進我國博物館的管理走上專業化、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道路。”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注意到《條例》上的諸多細節,比如在博物館設立方面簡政放權,《條例》明確了應當具備的條件,取消了前置審批,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設立均采取備案制管理;比如明確博物館章程的內容;明確藏品來源,博物館可以通過購買、接受捐贈、依法交換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方式取得藏品,不得取得來源不明或者來源不合法的藏品。
“博物館設立備案時,需提交藏品目錄、藏品概述及藏品合法來源說明,‘雷人博物館’難有立錐之地。博物館門票、收費的項目和標准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天價門票、亂收費的現象將被有效遏制。如果博物館取得來源不明或來源不合法的藏品,情節嚴重的可以被撤銷登記。”謝志成說,《條例》第五章強調了博物館的法律責任,利用博物館招牌圈地、設定高額門票、獲取非法藏品等行為,將會受到嚴厲處罰。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曾潔攝影張磊
□延伸閱讀
油燈為何省油?8歲“講解員”說給你聽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首次提到了第一序列,不僅僅是孩子們獲益,也讓博物館在互動上有所突破。據四川省博物院統計,從2009年開館至今,參與到小小志願者選拔的人數達700多人,正式參與志願者服務的“小小講解員”134名。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最大的16歲。
“當你獨自站在邛窯省油燈展台前,可能只是走馬觀花似的掃一眼。如果一個8歲的孩子給你講解,邛窯在唐代就開始創燒省油燈,其原理是利用夾層中的清冷水降低燈內油溫以達成省油目的。你會不會刻骨銘心地記住呢?”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說,讓孩子成為“小小講解員”,他們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之外的知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提高成人觀眾的認知。
建川博物館為加強與學校的互動,邀請學校入館舉辦入團儀式。加強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然成為教育界和文博界的共識。草堂小學校長藍繼紅說,將課堂搬進博物館,孩子的感官、聯想、動手能力被文化氛圍調動,能實現教育無痕、濡染潤育的目的。她也歡迎博物館能夠走進學校,用非師范教育的方式,給予學生不一樣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