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位於貴陽的南郊,明朝初期始成規模。當時的明朝朝廷認為貴州布依人“程番夷俗犷悍,難於控懾”,因此派大兵進駐青巖,實行“永鎮邊夷”的政策,青巖便因軍鎮而得以保存完好。
鎮內的明清古建築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牆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城就地取材演變成以石為底的石頭城,石砌城牆、石砌街巷,加上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的明清古建築,寺廟、樓閣等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卻也風韻猶存。
在軍事“铠甲”和堅固城池的保護之下,青巖的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繁榮,宗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流傳。一些外來的宗教文化在與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中逐漸融合,成為當地老百姓日常信仰與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青巖的佛教寺廟規模並不宏大,但布局嚴謹,有不少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罕見精品。

佛教傳入青巖古鎮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現有大小佛教廟宇十來處。宗教活動主要是每年三次的“觀音會”和每年一次的“大佛會”,每次都有數千佛教徒參加。活動以唱山歌為主,即席演唱,自由組合,自唱或對唱,不限人數。歌詞具有濃郁的布依族民間特色:
“苋菜開花滿圓紅,茄子花開像燈籠, 有心與你認姊妹, 你來富來我來窮,銅盆破了斤兩在,扇子破了能扇風,有心與我認姊妹,管他富貴與貧窮,佛啊,南無阿彌陀佛。”
在青巖古鎮,有很多這樣的民歌體的“佛歌”,極富生活趣味,只有在每一首最後會以“佛啊,南無阿彌陀佛”為結尾。
這也正應承了佛教四萬八千法門中,唯念“阿彌陀佛”最為法簡效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