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大遺址辦獲悉,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加強對我市大運河遺產的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由市文物局、市法制辦等部門聯合制定的《洛陽市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於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我市與大運河相關的遺址、遺跡將受到法律保護,在大運河重要遺產上擅自采集文物或有其他危害遺址安全等行為,最高罰款50萬元。
經費有保障,專款須專用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已進入全面推動的關鍵階段。
據市大遺址辦主任王閣介紹,按照要求,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有“國家和地方級的立法、法規措施以確保遺產的存在”,這就意味著,制定和頒布較為完善的專項保護法規(規章)和保護規劃,不僅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必要和先決條件,也是加強大運河保護管理的現實需要。
王閣介紹說,我市剛剛通過的《辦法》正是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應運而生。《辦法》從保護范圍、資金保障、組織機構保障和懲處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對我市大運河遺產各方面的保護工作進行了詳細規。
《辦法》提出,市政府應當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同時,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願捐資用於大運河遺產保護。大運河遺產保護資金應當做到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用,並接受市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
《辦法》同時提出,市政府應當重視大運河遺產的調查研究和考古發掘工作,科學編制其保護展示規劃,將價值突出、功能完善的遺產辟為參觀游覽區或遺址博物館。
保護有規定,范圍更明確
《辦法》明確了我市的大運河重要遺產分別為含嘉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此外還有根據普查登記、科學研究或考古發掘並經文物部門依法認定的其他重要遺產。
《辦法》同時對這些重要遺產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點進行了明確。
含嘉倉遺址保護范圍:東至平等街南北一線,南至中州渠,西至環城西路北延長線,北至春都路北200米東西一線,約42萬平方米。
回洛倉遺址保護范圍:北至海格爾耐火材料廠北圍牆,東至小李村西圍牆以東100米,南至310國道以南200米,西至海格爾耐火材料廠西圍牆,目前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
兩項重要遺產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保護范圍邊線往四周各外擴100米。
危害遺址安全,最高可罰50萬元
《辦法》同時明確了大運河重要遺產上禁止的行為,比如:對設有禁止拍攝標志的區域或者文物進行拍攝;在文物建築物、構築物上塗污、刻畫、攀爬、張貼;違規傾倒、堆放垃圾和排污、排水;修墓、立碑;擅自建房、建窯、打井、挖塘、挖洞、挖渠、取土、墾荒等;存放易燃、易爆、腐蝕性等危害遺址安全的物品;擅自采集文物;其他危害遺址安全的行為等,一旦發現這些行為,將給予處罰。
在大運河遺產保護范圍內進行與遺址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危害遺址安全,或在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未履行報批手續,對大運河遺產本體和歷史風貌造成破壞的,均將處50000元以上500000元以下罰款。
因工程建設施工對大運河遺產本體和歷史風貌造成破壞的,將責令拆除違法建築或者構築物、恢復遺址原狀,對相關的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遺產保護、展示工程,明年6月完成
《辦法》出台的同時,我市大運河遺產保護、展示工程也在加緊進行。
王閣介紹說,在文本方面,《洛陽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已於今年6月正式編制完成,大運河申遺文本也在加緊編制。
在具體的保護、展示上,有關部門正在對《洛陽市含嘉倉、回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方案》進行深化設計工作;回洛倉遺址考古發掘以及展示工程、環境整治前期調研工作正在進行,預計本月底就能完成,保護展示工程將於明年6月完工。
此外,據了解,洛陽大運河博物館籌建工作也已經啟動,正在實施前期調研和陳展大綱的編制。(記者李燕鋒 通訊員 鄧新波)
相關鏈接:
1、大運河申遺時間表
今年9月底前,各地完成相關立法、規劃工作並頒布實施;
2013年1月底前,將正式申報文本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13年6月底前,必須全部完成遺產保護、展示、整治等各項工作;
2013年7月-8月,國際專家來華,對大運河申遺情況進行考察;
2014年,正式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申請。
2、我市三處遺址入圍申遺項目
在大運河申遺上,國家文物局確定大運河河南段6個文物遺產項目進入申遺“立即列入項目”,我市的含嘉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名列其中。此外,隋唐城遺址內的通濟渠被定為“後續列入項目”。
含嘉倉:位於我市老城區北隋唐故城東北部,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一座大型儲糧倉庫,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余年,後遭廢棄。倉窖內出土的刻銘上記載,含嘉倉的儲糧來自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專家認為,這與大運河的開鑿是分不開的。
回洛倉:位於我市北郊瀍河回族區邙山南麓馬坡村,西距瀍河約600米,南距隋唐洛陽城外郭城北牆約1200米,是隋唐洛陽城的主要倉儲設施,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攻破此倉,並以此為據點向洛陽城進攻。
通濟渠: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完成的一項大型水利設施,是聯系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紐帶。結合考古、鑽探資料,經專家研究論證,現在的洛河,其走向與隋代開鑿的通濟渠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今天流經我市市區的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