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南京市白下區將設百處文化遺產標示牌

南京市白下區將設百處文化遺產標示牌

日期:2016/12/14 18:53:3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復原的南京部分老街坊、老行當。薛玲攝
    未來的白下區,不僅將擁有新街口這樣的時尚聚集地,更將展現它古都風韻的獨特魅力,陸續設立的百處文化遺產標示牌,也將增強轄區居民的歷史文化認同感。
    有的非遺項目可觀也可學
    位於甘熙宅第的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目前已經重新布展並對外開放,改造後的展館目前有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展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展演等。不僅如此,展館布展還運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強調與參觀者的互動性。比如已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江浦手獅,參觀者在十九號四進的展區內,便可拿起手邊的手獅道具,對著攝像頭,跟著屏幕上的演示也來舞上一回。
    雞鳴日落展現坊間生活
    說起非遺,尤其屬於非遺范疇的傳統手工技藝,自然離不開它們的生存土壤——金陵十八坊。“坊”在中國古代各地的城市布局中並不鮮見,它源於漢代的裡坊制度,而“金陵十八坊”是專指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在南京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在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專門陳列復原了南京地區的部分老街坊、老行當,篾匠店、箍桶匠、挑高籮……一幅幅熟悉的場景喚起了不少老南京的市井生活記憶。
    與一般展覽靜態展示不同,踏進這處展館不僅能聽到濃郁的南京腔調的吆喝叫賣、街坊對話,甚至還能隨著燈光的調節,身臨其境感受雞鳴日升、日落月升的一日時光。
    南捕廳再現“七十二坊”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處的南捕廳特色文化街區,未來還將成為江南文化的展示體驗區和文化產業集聚區。該街區以甘熙宅第為核心,東起中山南路、絨莊街,西至鼎新路,北靠千章巷、泥馬巷,南臨升州路,街區的打造中,將對文物古跡及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和利用,以“中國·江南七十二坊”為概念,打造成文化生活消費街區,集中展現南京老城南最有文化底蘊的街巷框架結構,以及獨特的江南民俗民居風情。預計2015年整個街區將特色初顯。
    復成新村民國建築群將修繕出新
    西至申家巷,東至棉鞋營,南至繡花巷小區,北至南京證券所在樓宇南側的復成新村民國建築群,將進行保護性建築修繕出新,建成開放性並融入文化旅游功能的城東民國建築群和藝術家院落,展現民國居住文化的高品質社區。該項目今年將制定保護性利用方案,逐年推進,通過5至6年的打造,使整個風貌區功能初步顯現。
    另一處的寧中裡民國建築群,則將建設南京文化創意基地,該建築群的核心地域北至九條巷,南至白下路,西至第三初級中學,東至蘇發大廈。臨近太平南路的西白菜園民國建築群,未來則將依托現今的“黃金珠寶一條街”,重點發展黃金珠寶創意研發。
    開展歷史文化解讀工程
    未來白下區還將通過各項措施,進一步營造古都保護的氛圍。比如開展歷史文化解讀工程,結合全區歷史文化特色小區創建等工作,通過設立百處文化遺產標志碑、說明碑,建設文化牆、市民廣場雕塑小品等多種方式,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進社區,進入校園,增強轄區居民對白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