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老街覓古意
日期:2016/12/14 19:24:14   編輯:古建築保護
水東鎮老街地處皖南宣城市東南29公裡,與老家孫埠鎮相隔不到10公裡。小時候聽母親說她年青時經常和鄰居一道步行到水東鎮老街十八踏做小生意。從那裡買回山裡人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板栗、白果、棗子等,肩挑人扛弄到本鎮上再兌給小商販,中間賺點差價。在我印象中水東老街是商埠林立,比我們孫埠鎮要繁華的多。
我們從水東鎮農貿市場抄近路進入水東老街,下車便看到寺廟前香火缭繞,心誠的善男信女焚香叩拜,念念有詞。寺廟牆體呈深黃色,大雄寶殿門楣飛檐翹角,正門上的匾額書寫著“寧東禅寺”。寺廟始建於唐代,在其後院有一棵白果樹,枝繁葉茂,樹冠已高出大雄寶殿半截,露出的樹葉青翠略有點偏黃。據說樹齡長達200多年。
我們沿著老街的上街頭往南走,夕陽西下,和風徐來,不遠處水陽江畔傳來若有若無的蟬鳴,送來陣陣的鄉野氣息,似乎還有稻谷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沿街的店鋪大多已打佯,街坊鄰居都坐在自家門口吃晚飯,有零星的幾家店鋪還敞開著大門。有一家貨攤前擺放一排蓋著玻璃鏡框的木箱,裡面許多小格子裡放著針頭線腦、頂針筘、小百貨等。記得在小時候看到小商販挑著貨郎擔上面放的就是這樣蓋著的玻璃鏡框的燭木箱,箱體已經過歲月的打磨,木頭紋路都凹凸不平。相鄰一家百年老店是做糕團生意的,傳來一陣陣叮當的敲擊聲響。店堂中央一口鐵鍋熬著蔗糖,店老板系著圍裙將粘連在一起的炒米糖,用磨得锃亮的方片刀快速勻速地切成方片。店老板讓我們免費品嘗,我感覺味道就是兒時吃過的炒米糖的味道。
走進一家呂氏棗木梳店,我弟問店老板,“十八踏景點”在什麼地方?店老板指著前方不到10米遠的一條弄堂口說:“那裡就是十八踏。”我們徑直走到十八踏台階上,沿著台階往下,邊走邊數,正好十八個台階。台階下方是一座石拱小橋,橋的左側是一口方形敞開的古井,兩座石獅侍衛在方形水井兩側,井水清澈甘冽,井壁綠苔茵茵。橋右側一泓彎渠中間隔開,沿街居民淘米洗菜就在這水渠中盥洗。我沿著盥洗水渠台階往西走,水蜿蜒流往水陽江畔。在水井旁牆壁上記載了十八踏悠久的歷史。據傳明朝崇祯皇帝曾來此游玩,喝過這井水,欣然題詞:“十八踏”。井中的水從此再沒有干涸過。我弟說,除十八踏水井外,在沿街的後面還有四處水井,都和這裡水井差不多,保存完好,鎮上居民稱“五道井。”雖然現在老街上都通上自來水,但沿街老人習慣了用井水,覺得井水甘甜,是上蒼送給他們的禮物。飲水思源,一股滄桑古意油然上心頭。
站在上街頭中央便看到一座聖母教堂,其始建於1870年,是華東地區六省市僅有的兩座教堂之一,橢圓形的頂,頂端聖母雕像清晰可見。當年法國傳教神父建造時用了五年時間,建築風格獨特,教堂內外設施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