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山發現宋代遺址 系首次在山上發現府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1:13   編輯:古建築保護牆磚上的數字
華蓋山城牆遺址
市區華蓋山南側發現一段宋代古城牆遺址。據悉,這是我市首次在山上發現府城遺址,對於溫州城建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該段殘牆為府城外側包磚牆體(原城牆結構為兩面包磚,當中填土),位於華蓋山南坡廣望亭東南,呈西北-東南走向,牆面在東北側。殘長14.8米,南段損毀嚴重,牆面無存,南端消失;中段有明顯的向外傾圮跡象;北段保存相對較好,磚牆厚0.7-0.8米,殘深1.8米。因北面有公園游步道和運動廣場,故未繼續向北勘探。
據了解,牆體用青磚砌成,底部挖有基槽。底磚外凸,上部牆體以青磚三順一丁錯縫平砌而成,且逐層向上內收,砌築規整。砌法遵循北宋李誡《營造法式》的“露龈造”樣式。包磚牆內填充山土,內側立面參差不齊。城磚分為大、小兩種規格,大磚長37×寬18×厚8cm,小磚長33×寬14×厚7cm。端面發現有“一”“二”“三”“七”(反文)等數種模印陽文數字或符號,以“二”“三”居多。
“對比我市朔門古門址、谯樓古門址以及杭州、湖州等兄弟城市考古資料,我們認為大小城磚很可能分屬不同時期。”市文保所副所長梁巖華介紹,小磚規格、端面符號均與谯樓早期城磚一致,應為五代吳越國時期。大磚尺寸小於谯樓晚期城磚(年代為元末之後),當屬宋代。
“早晚期城磚雜用是古城重修常見現象。”梁巖華說,據《光緒·永嘉縣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知州留元剛曾重修府城,並建有十座城門,是宋代重修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他記載多為修繕或增築。留元剛任職溫州始於嘉定十三年(1220),因此,本次發現的古城牆大致建於1220-1224年間。
此外,城牆東側還發現有塊石壘砌的多道石護牆遺跡,以最靠近城牆的一道砌築最為規整,揭露部分長5.2米,高0.6米。石塊間墊土夾雜較多晚清民國時期碎磚瓦及青瓷片,其年代為晚清民國時期。
此次發現的城牆殘損嚴重,且僅為外側包磚牆,內側包磚牆體無存。“其原因除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拆城行為外,主要源於城牆西南面的地貌變化。”梁巖華表示,經現場查勘,並對照1937年《實測永嘉縣城廂街巷詳圖》可知:廣望亭南側原本地勢較高,大概因建南部平台而大量取土導致地貌完全改觀,內側包磚牆也由此完全被毀。
據悉,這是我市文物部門繼勘探發現溫州子城谯門遺址後,發現的又一個古城牆遺址,進一步推進了我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
目前,市園林部門正在抓緊落實古城牆的安保措施,城牆展示方案近日也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