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慈禧故鄉吉林葉赫鎮發現青銅文化遺址群(組圖)

慈禧故鄉吉林葉赫鎮發現青銅文化遺址群(組圖)

日期:2016/12/15 15:08:29      編輯:古代建築

 

 

青銅時代盛裝物品用的陶器殘片

 

 

於大背北山青銅遺址

 

    吉林省四平市葉赫滿族鎮是清末慈禧太後的故鄉,近日四平市文物部門發現了一個面積在幾十萬平方米的青銅文化遺址群,其中包括6處青銅時代遺址和一處石棺古墓群,石棺古墓群在四平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根據遺址和墓葬的形制及地面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群應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遺跡,距今約3000年左右。由此,葉赫鎮的可考歷史從明朝距今的五百年,增加至三千年。

    四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隽成軍指出,這次考古發現,是四平市繼2007年雙遼“後太平遺址群”後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正准備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普查有大發現

    這次考古發現是四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隽成軍介紹,自今年12月中旬以來,在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四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與鐵東區文物管理所組成普查隊,並聘請省考古界著名專家趙殿坤先生帶隊指導,開始了葉赫滿族鎮的文物普查工作。

    文物普查隊對葉赫鎮所轄13個村莊72個自然屯逐一進行調查,新發現了19處遺址。其中青銅遺址9處、古墓群1處、日俄戰爭塹壕5處、明代峰火台1處、明代寺廟遺址2處、清代寺廟遺址1處。最讓普查隊興奮的是包含了6處青銅遺址和一處古墓群的大型青銅文化遺址群。

    毀林開荒顯露遺址群

    “這六處青銅遺址和古墓群面積都非常大,從7000平方米至10萬平方米不等,也非常集中,遺址間相距0.5至3公裡,都集中在新立、楊木林子兩村約10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屬於吉遼兩省交界處吉林省境內。”年已六旬的趙殿坤先生興奮地說。

    這個大型青銅文化遺址群包括王家屯東山、王家屯北道溝子、於大背北山、寧家溝、正北溝北山、楊木林子西山6處青銅時代遺址和王家屯高麗墓子古墓群。這些遺跡都在葉赫河邊,靠近大山,背風向陽的地方。之所以此前沒有被發現,是因為這裡一直被繁茂的植被遮蔽,而近幾年由於開荒和放牧,導致植被被破壞,遺址才顯露出來。

    隽成軍說,盡管發現文物遺址是好事,但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還是應該退耕還林,保持水土。考察隊立刻與當地政府進行了磋商,一是安排人員對遺址進行看護,二是著手退耕還林。

    當地農民不識文物

    “我們目前還沒有對遺址群進行挖掘,只是在地面上撿了很多文物回來。一些在山上放牧的農民之前也曾見到過這些文物,不過他們不認識,看完就扔了。”趙殿坤拿出了遺址上發現的鼎、鬲(音“隔”,三足盛裝器皿)、豆罐(有底托的盤子類盛裝器皿)、壺等陶器殘片和一些石器,介紹說,這些都是青銅時代北方民眾最常使用的工具。

    當時雖已是青銅時代,但相對於中原地區而言,青銅器在北方還是很珍稀的,暫時還未在遺址上發現青銅器。

    文物中有一個非常漂亮的魚形石刀殘片——一個長五厘米左右的石制“魚頭”,魚頭上刻著魚眼和魚鱗,很精美。趙殿坤說,這是當時用的切割工具。由於它比較小,所以做得精致,很有文物價值。

    為“寶山青銅文化”添彩

    另據介紹,本次發現的青銅時代遺址群,其中各遺址點采集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經初步分析論證,這6處遺址和一處墓群均屬東遼河上游的“寶山青銅文化”類型,其延用時間長,保存較好。

    趙殿坤介紹說,“寶山青銅文化”是國內知名的青銅文化類型之一,此前考古界一直公認遼源市東豐縣是“寶山青銅文化”的中心,四平地區屬於邊緣地區,沒想到這次會在邊緣地區發現如此集中的大型青銅文化遺址,這也算是為“寶山青銅文化”增光添彩了。

    這個遺址群的發現為今後深入研究東遼河流域青銅時代聚落分布、區系類型、文化譜系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葉赫鎮簡介

    葉赫鎮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位於吉遼兩省結合部,面積68平方公裡。葉赫為滿語,意思是:“皇帝賜給有功之臣頭上戴的灰纓頂甲的庫筒”。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葉赫河橫貫全境,地上地下保存著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由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後那拉氏及清末慈禧太後皆出生於此,故該鎮享有“兩代皇後的家鄉”的別稱。

    附:兩個青銅遺址簡介

    王家屯東山青銅遺址

    遺址位於葉赫滿族鎮新立村王家屯東側、葉赫河右岸一座南北向山崗之上。

    遺址順山崗分布,范圍較大,平面呈橢圓形,面積56350平方米。地表現已辟為耕地,散布石器、陶器等各類遺物:石器有石刀、石斧、石楔、石磨盤、石锛、石鑿;陶器均為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灰褐色次之,特點是夾砂顆粒較大,器表抹光,個別器物飾戳點紋,可辨器形有鼎、鬲、豆罐、壺等。

    該遺址的沿用時間較長,根據采集的陶器標本的特征分析,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西周,年代下限可能已到西漢。

    於大背北山青銅遺址

    該遺址位於葉赫滿族鎮新立村於大背屯北山南坡及東坡,平面呈“T”字形,面積近10萬平方米。

    遺址從山梁延伸到山坡,地表遺物豐富:陶器均為手制,以夾砂陶為主。該遺址沿用時間相對比王家屯東山青銅遺址短一些。從采集的陶器標本看,遺址使用年代上限為戰國早期或春秋晚期,下限為漢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