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悠久的歷史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文化資源。
關鍵詞:河南 歷史文化資源 保護 開發利用
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開發是一個主動的行為,對文化資源的利用,有時需要開發,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文化資源的利用,就是將其作用發揮出來,利用不等於破壞,但利用不當也有可能造成對文化資源的破壞。開發、利用與保護是一致的。我們應當如何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呢?
資源不等於財富,文化資源的存在和經濟的發展二者之間也並無必然的因果關系。我們要有效地將文化資源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以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再以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促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按照科學的規劃去進行開發,就能合理的利用,不按科學規劃隨意進行開發,就是破壞,也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因此開發、利用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促進的。確保規劃在先,開發在後,杜絕無序開發和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物內在規律的開發。例如: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基本要素,也是旅游業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因此,開發利用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河南湯陰縣為提高文物的利用價值,發展旅游經濟,獲取文保資金,服務於社會。他們先後投入700多萬元對"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裡城遺址和岳飛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並開發出了岳飛故裡、先茔、扁鵲墓廟3個景點,形成了一日五游線路,如今客流量已年均15萬人次。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帶來了社會效率,可謂兩全齊美。杜甫墓也與周圍的文物景點連了網。開發、利用文物資源,發展經濟,在河南是大有潛力和作為的。河南正在加緊建立一個以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商丘這一東西軸線為重點景區的中原文物旅游網。這一網線的聯結,使文物遺跡突破了一個個獨立死框框,形成一種連則成線成串、散則各成群組、蘊含著巨大能量的網,有了這個網,便可向世人充分展現祖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便可吸引天下游客,從而使文物由死變活。但是我們還應看,有些文物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他們各自為政,顯得個性單薄。如黃帝故裡是民族文化的聖地,又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在河南有黃帝故裡、黃帝陵等大量的遺跡遺物,如果能把新鄭、密縣、靈寶三地旅游網聯結起來,作為一個旅游線,在加上周邊的有關景點,其人流量要比單一景點收效大。我們應當注意從文化資源中汲取發展的動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創建精神文明的動力。形成中原文化特色。
應當看到,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些地方對文化資源利用不當造成了人為的破壞。如一些地方重開發利用,輕資源保護;還有相當多的具有很高價值的文物古跡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有些地方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不斷發生,利用文物古跡進行封建迷信活動的情況也不鮮見;另外還有些地方的行政長官,打著建設"文明村"、"小康村"的旗號,對文物古建大動干戈。不惜以損毀歷史文化為代價,來建樹自已的所謂"政績"。還有一些部門的領導人,為眼前的利益所驅動,大搞仿古建築,用"假古董"來營造一些無中生有的'新古跡"; 有些文物景點,為了追求眼前利益,竭澤而漁,不遵重歷史,修復的建築使人覺得新不新,舊不舊,即缺依據,又無創意。還有一些文物景點,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低級心理,不惜損害文物原狀和環境風貌,擅自對文物古跡亂修亂改,在文物保護單位恢復落後的封建禮儀和所謂的宮廷生活場景,直接造成了文物的破壞-----。"應當值得我們正視的是,任何對歷史失之偏頗的認識和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都為造成歷史文化的斷裂和研究方式的失范"。造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一是認識問題。對文化資源認識不足或認識不到位。二是一些地方的行政領導為了政績濫用職權。三是利益驅動。如果不顧科學,急功近利,短期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在未來非常顯著的表現出來。四是與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跟不上去也有一定的關系。
另外,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從保護、繼承和發展的意義上說,一是必須強調文化傳承作用,經過發掘整理深化的文化資源,應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和增加活動內容;二是對歷史上曾經有的,但現已不存在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建設,必須遵重歷史,不能憑空想象、任意創造。俗話講,山不再高,有仙則名;水不再深,有龍則靈。對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在大小,有文化內涵,就會昌盛;三是不能為開發而開發,盲目的不顧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開發,就等於毀了聚寶盆去討飯。尤其是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必須保護好其整體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文物旅游資源,從而達到對文物"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性發展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文化資源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對弘揚民族文化,激發愛國熱情,豐富群眾生活,發展旅游產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資源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彌補,與之息息相關的旅游業的發展也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經濟和發展旅游產業時,千萬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濫用和破壞文化資源。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嚴格執行文物法,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以對祖先和子孫後代負責的精神,切實搞好。為做好此工作,迫在眉睫的是需要立法管理,依法行政,堅決扭轉各自為政,任意宰割的局面,統一由國家來管理,以確保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發、建立更多的可供人們參觀、學習、游覽的文化場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要求,是會受到歡迎的。人們在度假期間,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僅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同時也促進了假日經濟的蓬勃發展,可說是物質精神雙豐收。
歷史只有一部,而造就未來的方式卻不盡相同。但願新的世紀,我們不能為眼前的利益而城池失守,造成歷史文化在我們手中斷裂,使得子孫後代失卻心靈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