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明茂陵200年來首次大修 金蛇護陵地宮成謎

明茂陵200年來首次大修 金蛇護陵地宮成謎

日期:2016/12/14 19:00:16      編輯:古建築保護
搶修200年首次大修

遍地是琉璃瓦的碎片,明樓上半部分的木結構損毀塌落,上邊的朽木與琉璃瓦隨時可能掉下來,這是一年前的茂陵。受風侵雨蝕已破敗不堪,不及時搶修,將有坍塌之險。這是攝影師陸崗走入茂陵的第一印象。

據十三陵特區辦工作人員介紹,去年7月中旬,茂陵保護性修繕在雨中啟動。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原有材料能用的均不更換。其中,明樓和寶城修繕工作量最大。明樓上半部分的木結構損毀塌落比較嚴重,需要進行落架大修,工作人員會對所有構件進行拍照、標號,以求修復後的明樓最大可能地保持原貌。這是繼清乾隆年間重修後,時隔200多年第一次大規模修繕。

此次茂陵搶修項目包括按清式復建恩門、整修現存台基,整修恩殿殘存台基、規整月台、補砌殘存牆體、對現存殘牆做遺址保護。古建修復人員還將大修明樓、三座門,規整方城台面和馬道,修復寶城牆,疏通寶頂、寶城兩側排水系統等。修繕工程已持續一年,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

探秘乾隆惦記金絲楠

穿過殘破的恩門,踏著長有青苔的神道,仰望前面的明樓和寶頂。荒草、斷瓦、朽木,讓人不禁感慨,曾經的一代君王,金碧輝煌的陵寢,已幾成一抔朽土。

昔日威嚴的恩殿已僅剩基座。這裡本是後代祭祀君王的地方。穿過恩殿,可以仰望明樓。明樓的楠木斗拱雖然將要朽斷,但仍可見當年巧奪天工般的高超技藝。斗拱以榫相扣,緊密結實,端口還有精美的雕刻。

野史裡說,乾隆皇帝視察十三陵,看到茂陵恩殿裡金絲楠木殿柱,便觊觎不已,想以拆舊建新為由占為己用,結果被大臣劉墉參了一本“偷墳掘墓”。在清朝,這可是“斬立決”的大罪。不能真把皇帝殺了呀,於是乾隆給自己定了個“發配江南”,這就有了他的第一次江南之行。這個傳說,已被編成單口相聲流傳。

對於乾擄惦記”明陵楠木的說法,2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傳說,“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眾說紛纭,卻莫衷一是。據史料記載,乾隆修繕十三陵采用“拆大改斜的方案是存在的,確實剩余了一些木料,並被運出明陵。但這些木料被做何使用卻已無從查證了。

地宮秘密或永遠埋藏

穿過明樓就是寶山,也就是咱老百姓所說的墳茔。寶山由城牆圍在裡面,形成寶城。現在,寶山上長滿了各種樹木,如果沒有前面的殿宇和城牆,和一座普通的小土山無異。寶山的下面,就是神秘的地下宮殿。

據十三陵研究館員胡漢生介紹,科研部門曾對茂陵地下陵墓進行過無創勘測。勘測結果顯示,茂陵地宮形式與已發掘的定陵地宮基本一致,分為前中後殿以及左右配殿。面積小於定陵地宮。一帝三後的棺椁就放在後殿之中,擺放順序應該是皇帝居中,三個皇後分列兩側。

胡漢生說,從明代至今,十三陵一直得到較好的保護,除了自然損壞和戰爭等原因損毀外,茂陵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茂陵地宮中的秘密也一直保存至今。“關於地宮中的具體情形,隨葬物品,史籍中都沒有記載。”胡漢生表示,這個秘密恐怕要一直保守下去了。從茂陵建完,到嘉靖皇帝將邵氏葬入茂陵,歷經幾十年,這期間屬於明中期,國力還比較強大,珍貴的隨葬品自然少不了。然而對那些珍貴文物的保護,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不去打擾它們。

寶城內設兩個方向的踏垛,可上登寶山,這與十三陵其他各陵均不相同。憲宗晚年尋求成仙之道,留有兩條踏垛,是否有意打造登天之路?胡漢生認為,其實修兩條登山之路也並無特殊含義,只是方便向寶山上運土罷了。

護陵金蛇出沒閒人勿近

陸崗在十三陵拍攝茂陵大修期間,曾在附近永陵的一條排水溝裡遇到一條金黃色“蟒蛇”。永陵就是那位把祖母強行葬入茂陵的嘉靖皇帝的陵寢。

據陸崗介紹,大蛇在寶頂的排水洞中盤曲著,粗細仿佛小孩胳膊一般。大蛇蛇頭扁平,蛇身黃黑相間,鱗甲閃閃發光,約有兩米長,淡然地吐著信子盯著鏡頭,冰冷的眼神讓人不寒而栗。陸崗說,他當時使用近焦拍攝,鏡頭都快碰到蛇頭了,可大蛇卻若無其事。

據動物學家初步鑒定,該蛇為赤峰錦蛇,生活於山區近水的樹叢或多石的石縫中,性較凶猛,平時捕食鼠類、小鳥和鳥卵,但無毒。據護陵員介紹,他們巡邏時經常可以碰到蛇,但是像這樣的大蛇卻很少見,而護陵員不會干擾大蛇在陵墓附近安家落戶。

一名護陵員回憶,就在幾年前,也是在一座皇陵的排水溝裡,他們也曾看到了一條兩三米長的金黃大蛇,至於是否跟陸崗看到的為同一條蛇,他們也說不准。

陸崗拍攝的十三陵大蛇照片,被一些人稱是大蛇護陵,震懾閒雜人等不要靠近。這也給茂陵、永陵等未開放的帝王陵寢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但對於大蛇護陵的傳說,胡漢生表示都是一些訛傳,“山中有蛇很正常,它們就是在這裡生活,不要把守陵的任務強加在人家身上。”

■說史

低調皇帝

明茂陵的主人,明憲宗朱見深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這是歷史的評價。

這位皇帝給於謙平了反,給廢黜他太子身份的叔叔一個皇帝名分,對敢於仗義執言的臣子,他也樂呵呵的從不打擊報復,他的兒子,更是成就了大明朝的“中興”。也是這位朱見深,性格軟弱,對身邊人表現出超常的容忍,使明朝成化年間外有宦官當權,內有妖後橫行,還出了史上著名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西廠,就是他寵信的太監汪植成立的。

憲宗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父皇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敵國所俘。他的叔父臨危繼位後,廢黜了他的太子身份,孤苦無依的朱見深,身邊只有一個年長他19歲的宮女萬氏。日後憲宗繼位,陪伴他多年的宮女萬氏,也以近40歲的高齡被封為萬妃,成為憲宗最寵愛的妃子。

萬妃仗著自己伴君多年,在後宮興風作浪。為了不讓別人爭寵,後宮但凡有妃嫔懷孕,都會被萬妃強令墮胎。若不是一些太監和宮女捨命相護,為宮女紀氏隱瞞懷上龍種的事情,憲宗可能就會絕後。

憲宗朱見深也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從小的不幸遭遇,讓他懂得隱忍,遇事從不多說話。茂陵是憲宗的兒子孝宗修建的,兒子很懂父親,把陵寢修得中規中矩,因此茂陵在十三陵中很不顯眼。

《一團和氣圖》(左)相傳為朱見深(右)所畫。此畫構圖絕妙,粗看之下,畫中是一笑面彌勒佛盤腿而坐,體態渾圓;再仔細一看,卻是三人合一。畫幅借用東晉儒生陶淵明、和尚慧遠、道士陸修靜“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想,表達了期盼團結和氣的美好願望。該畫現藏於故宮,也被認為是中國較早的漫畫之一。


壁畫(來源:資料圖)


明憲宗朱見深畫像(來源:資料圖)

背景

明茂陵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十三陵的規制主要仿南京孝陵,建築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大部分。地下部分為地宮,地上從最後面的寶頂往前,有明樓、恩殿、配殿、碑亭,再往前則是神道,神道最前端有石牌坊,道兩邊有石像。

茂陵是憲宗和三個皇後的合寢,一帝三後,古來少有。王氏是憲宗正宮,紀氏為憲宗之子孝宗的親生母親,合葬很自然。爭議最大的是邵氏。孝宗之子武宗無子,即由孝宗弟弟的兒子繼位,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繼位後,把自己的親祖母邵氏封為太皇太後。他本欲給祖母另修陵寢,隨後在群臣的極力堅持下,才將邵氏葬入茂陵。這段故事,歷來是明史專家的重點研究對象,也是明朝歷史上最大的口水戰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