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二號兵馬俑陪葬坑在時隔20多年後再次進行考古發掘。根據秦始皇帝陵大遺址考古工作計劃,在1994年開始的二號兵馬俑坑第一階段考古發掘的基礎上,今年2月,秦陵博物院向國家文物局上交申報材料申請二次發掘,4月,國家文物局批准了這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將會持續到今年11月。
秦俑二號坑位於一號坑東北側,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它在1976年4月被發現,1994年3月正式進行考古發掘隨後對外開放,是秦兵馬俑一號、二號、三號坑當中發掘最晚的俑坑。
秦俑二號坑第一次考古發掘表明,二號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的建築,呈曲尺形。埋藏陶俑、陶馬約1400余件、戰車89乘、騎兵鞍馬116匹,是一個面朝東的以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在建築形制、兵種陣容及陶俑的神態等方面較一、三號坑復雜得多,為研究秦代軍事制度、還有雕刻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那麼,這次發掘又將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
4月30日,秦俑二號坑沉寂已久的寧靜被再次打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身穿淡藍色的考古服,在燈光的照射下,開始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站在秦俑二號坑東北角弩兵方陣坑底,朱思紅博士有些恍惚,21年前,剛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他就參加了袁仲一先生主持的秦俑二號坑首次考古發掘,他發掘的探方就是腳下這200平米的俑坑。今天,朱思紅再次站在了21年前發掘的地方,不同的是,這次,他的身份變成了秦俑二號坑第二次發掘考古隊領隊。
朱思紅:我的個人壓力很大,因為當時領隊是袁仲一先生,我只是個領方干部。21年後,由我來領隊,我的壓力是很大的。能不能做到人家那個水平我不敢保證,但是盡力是能保證的。
在游客眼裡,秦俑二號坑沒有多少可看性,它沒有一號坑那麼多氣勢恢弘的兵馬俑,有的只是灰突突起伏跌宕的建築棚木遺跡。但在考古學家眼裡,秦俑二號坑卻是秦兵馬俑最精彩的部分。“秦兵馬俑之父”、原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先生1994年主持了秦俑二號坑的首次考古發掘,他認為,二號坑是秦兵馬俑的精華。
袁仲一:二號兵馬俑坑裡頭陶俑比較復雜,種類比較多,有立射俑、跪射俑,這個其他坑裡沒發現。二號兵馬俑坑有騎兵,有個騎兵陣,在其他地方,一號坑、三號坑沒有。二號坑它整個軍隊比較復雜,這個在兵書上講叫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
秦俑二號坑第一階段發掘曾獲得中國田野考古工作最高榮譽——田野考古一等獎;秦俑二號坑曾發現過保存比較完好的彩繪陶俑;秦俑二號坑曾出土過非常罕見的綠面俑,直到今天學術界對他的性質還眾說紛纭……這些,都使得公眾對考古學家眼裡的這次二號坑常規考古發掘充滿期待,人們都想知道這次考古發掘能有什麼驚喜。或許是考古人的嚴謹,朱思紅、袁仲一這兩位秦俑二號坑新老考古領隊對這次考古成果的預測都十分謹慎。
朱思紅:普通人對考古的理解,認為考古就是挖出什麼寶貝,其實考古發掘收獲更重要的是對問題現象的解決,這是學術上的意義。
記者:你對學術上的意義有什麼期待?
朱思紅:進一步認識它的內涵,確定它的屬性。這個探方按照當時資料呢,我們習慣上叫弩兵方陣,其實現在看來是有缺陷的,應該叫弓弩兵方陣,有弓有弩,這個已經有這方面的信息了,但是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袁仲一:考古人員是不見東西不說話。我們希望它能夠出更多的東西,比如彩繪顏色,我們希望多出一點,我們希望彩繪顏色保存的更好一點,能夠看到當時它全部彩繪時是什麼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