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回望遠去的中國營造學社

回望遠去的中國營造學社

日期:2016/12/14 18:59:38      編輯:古建築保護
回望遠去的中國營造學社

---以學社紀事提及趙縣,正定古物修復所感

德格淳易

今夏購得全套影印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未及細讀便將其束之高閣作為文獻資料留待查閱。月余論壇中與網友討論隆興寺大悲閣的興廢驚見1901年大悲閣舊照數貼。數日前見傳自Warner, Langdon拍攝的幾張關於寶坻廣濟寺三大士殿舊照,後將其與《匯刊》中梁思成先生發表文章配圖對照,竟然是出自梁公所拍的同一版。周末又重新詳讀梁公寶坻廣濟寺三大士殿和薊縣獨樂寺古建調查文章,並過眼《匯刊》總目錄,在《匯刊.本社紀事》中見有趙縣、正定文物古建的計劃修復簡要記錄,茲做整理。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二期.民國廿二年六月(1933)

本社紀事

(-)河北省境內古建築,經本社與省政府及各縣政府合作調查,得知宋遼以來遺物頗多。本年四月,本社法師組主任梁思成君,赴正定調查宋隆興寺開元寺,陽和樓關帝廟,天寧寺木塔,廣惠寺花塔臨濟寺青塔開元寺磚塔及鐘樓,府文廟前殿,縣文廟大成殿等,重要遺物大小十余座,先於本期披露大要,其詳細結構情狀,當另以專刊發表,他如易州趙州栾城等處,亦將陸續調查。

同時本期《匯刊》上登載中國營造學社發行專刊啟事:

本社為研究專精起見,將本社重要工作,分別刊印為專刊集,用八開道林紙精印發行

第五集 正定古建築 上 隆興寺宋構 梁思成著 編著中

第六集 正定古建築 下 陽和樓及其他 梁思成著 編著中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三、四期.民國廿二年十二月(1933)

本社紀事(甲)實物之調查

(四)二次調查正定

梁思成於四月間調查正定古建築,因正值灤東緊急時期,多所疏忽遺漏。故於十一月間,偕林徽因君作再度調查。除補充攝影多幅外,並將隆興寺全部平面詳細測量,並詳測陽和樓前關帝廟全部平面立面斷面,縣文廟大成殿及開元寺鐘樓等處梁架。

(五)調查河北趙縣石橋

正定二次測繪完畢後,梁君又繼往趙縣。其主要目標為歌謠中著名之“大石橋”-安濟橋-橋建於隋,為名匠李春所造,載在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余年,巍然尚存。斯橋全為石造,單券長約四十公尺,恐為國內最長之石券;兩端更在券上安小石券二,如唐張嘉貞銘中所雲“兩涯嵌四穴”。大石橋外更有“小石橋”-永通橋-之意外收獲。小橋長約二十公尺,構造法與大橋完全相同,恐亦同時物。小橋上明代欄桿,雕刻尤為精美。此外尚有柏林寺金代磚塔及南街石幢,宋村石橋及石佛寺,皆經調查攝影。

這期《匯刊》發布本社出版書籍: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單行本)梁思成著 五角 自民國廿二年十二月起之後到1936年此書絕版。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二期.民國廿三年(1934年)

本社紀事

(五)函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補助本社經費中提到......其已測繪之古建築計有:

隋趙縣大石橋

遼薊縣獨樂寺寶坻縣廣濟寺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佛宮寺

宋正定龍興寺陽和樓天寧寺開元寺正定縣文廟

金正定臨濟寺應縣淨土寺

元正定府文廟

明大同鼓樓城樓北平智化寺趙州柏林寺......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三期.民國廿四年(1935年)

學社授贈資料中有:劉雅齋先生 贈 正定塔照片四張 (民國廿四年七月至十二月止授贈)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民國廿四年(1935年)

本期匯刊中劉敦桢先生發表《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調查紀略》(紀行)中寫到“回到定縣乘火車赴正定參觀。正定的古建築,已經梁思成先生在本刊內發表過,此處不必再提。就我個人的印象言,開元寺的鐘樓,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國寶建築。因為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和正定龍興寺的藏殿,洵然是外觀結構,不愧為國內古建築中有數的傑作,但在結構方面,不免尚有一二顧慮不周到的缺點,似乎還不如獨樂寺山門,和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來得簡潔,緊湊合理。不過此二例都趕不上開元寺鐘樓的比例,能盡量發揮雄健之美,表示一種剛健而有力的建築。可惜他下部飛檐業已鋸短,上層梁架,也被後人掉換,否則給予我們的快感又當如何?”(注:正定部分詳見《劉敦桢全集》第三卷《河北古建築調查筆記1935年5月3日--5月20日》中5月18日至20日日記)

本社紀事(四)古建築調查報告專刊

本社近年來調查之古建築,非匯刊篇幅所能容納者,由梁思成劉敦桢二君,另編古建築調查報告專刊行世。其第一,二集預定年內出版,內容如次。

第一集 塔 (內容略)

第二集 元代建築 本集專述元代建築,內計正定關帝廟,山西趙城縣廣勝寺,河北安平縣聖姑廟,定興縣慈雲閣,曲陽縣北岳廟德寧殿,浙江宣平縣延福寺六處。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三期.民國廿五年(1936年)

本社紀事(八)計劃修理趙縣大石橋

二十四年十月,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根據社員梁思成君計劃,匯款三千元,委托本社修理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本社為徹底修葺起見,並緘商北平市文物整理委員會加撥三萬元,俾能根本修治,嗣因時局變遷,未獲實現,現擬將此款移為修理河北趙縣大石橋之用。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四期.民國廿六年六月出版(1937年)

本社紀事

(八)重修河北趙縣大石橋

趙縣安濟橋,隋匠李春所造,主券長約三十八公尺,兩涯各嵌兩小券,構造精巧,切合近代造橋工程原則,為世界最古之空撞券橋。去歲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撥款三千元興修,今春冀察政委會亦擬撥款興修。社員梁思成已與河北建設廳數度接洽,現正復勘橋基結構,至於詳細計劃則將由清華大學王裕光教授設計。

(九)修理河北正定龍興寺塑壁

正定龍興寺佛香閣宋塑壁,為海內稀有珍品。惟庚子亂後,殿閣失修,致塑壁日就損壞。本社為保護古物起見,於二十五年九月函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撥款修葺。本年三月接該會復函,准由保存國內固有文化史跡古物委員會撥款四千元,供修葺該塑壁之用。現經社員劉致平偕同工匠一名再度復勘,以便設計。

(十三)請求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繼續補助本社經費

中國民國廿六年二月廿四日,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钤先生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函“......年來社中工作,除仍繼續完成我國建築史外,舉凡實物調查與圖籍編制,胥以切合實用為前提:而服務一門,迭受政府與國內公私團體之委托,協助北平文物整理,計劃雲岡石窟,趙縣大石橋,正定龍興寺,青島湛山寺等處重要史跡之修復......”



以上文獻主要整理於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本社紀事。從中可以看到營造學社曾經調查測繪過的古物,尤其是價值高而苛待修理的(本文主要關注趙縣,正定古建)學社正在緊張有序的計劃對趙州橋,龍興寺等復勘並逐步申請撥款,可惜的是僅一個月後學社原來所有的計劃包括野外調查和修理古物都在隆隆炮火中嘎然而止---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點燃了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用了長達八年的時間才將日寇永遠地驅逐出境。

在中華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的文人學者都義無反顧的投身進去,劉敦桢先生偕趙法參、麥嚴増自1937年5月19日赴河南、陝西開始古建調查,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5月30日抵達西安,原計劃修理小雁塔,其後幾日劉梁林諸君一道考察了大小雁塔、東岳廟、碑林、草堂寺、興教寺、茂陵等,6月6日劉敦桢與梁思成分開繼續古建調查於1937年6月30日剛剛回到北平,回後第七日即爆發盧溝橋事變;6月中旬梁思成林徽因將一雙兒女托付給正在北戴河度假的大姐梁令娴,同莫宗江帶著一個學社職員到正定,由正定乘火車到太原,一路上改乘汽車,大馬車,到最後在五台山南台外的崎岖山路上只能騎騾子前行,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依據敦煌石窟61窟的大五台山圖壁畫中的“大佛光之寺”而來南台豆村尋訪。這次梁林夫婦之行“咨嗟驚喜”梁思成堅持國內必有唐構建築存世的信念終於得到證實--唐構佛光寺大殿被發現,佛光寺的發現達到了梁思成林徽因甚至說是整個營造學社事業的鼎盛時刻。緊接著他們訪問了五台台懷諸寺,之後抵代縣,剛剛調查2日,即7月15日梁思成林徽因從當地報紙上看到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消息,而此時已過去一周了。突入其來的巨變使他們大吃一驚,遂決定立即中斷調查火速回平。此時北平已十分危急,津浦、平漢兩路已不通車。梁林他們只得徒步到同浦路中途的陽明堡,取道雁北,趨大同,沿平綏鐵路返北平。到北平時已經到不了前門站,梁林諸君只好從西直門站下車,匆匆趕回家。

發現唐構佛光寺的喜悅還沒來得及細細回味就被罪惡的戰爭無情的沖走了,讓他們心中到更多了一份牽掛。接下來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桢等學社諸成員不得不一路南行,流離失所,向南,向西南,最終流亡逃難到昆明,後又遷徙至四川宜賓李莊才安定下來,而此時林徽因先生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在昆明期間,劉敦桢、梁思成偕學社諸君曾遠赴川康做過一次長時間的野外調查,面對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中國大地,他們一定無數次的回首北望:那些在北方鄉野中曾經調查的座座古建是否安好時時刻刻揪集著大家的心,那份痛楚和不得不面對而又無法釋懷的心結是我們後人難以體味的。抗戰爆發後,中國營造學社南遷時,將歷年的考察資料未及發表的均存入天津英租界內之麥加利銀行,原以為能確保萬無一失。可是禍不單行,1939年10月28日剛抵樂山准備做調查的劉敦桢接到林徽因來信,信中林徽因悲痛的告訴他因天津水患,存在麥行的大批資料被毀。這一消息太難以讓人接受,無疑是驚天霹雳。劉公在這天日記中沉痛的寫下這樣一段話“知津件為夏潦所淹,十載辛苦,付之東流,痛心無以!”朱啟钤老先生將被水完全泡毀的全部資料取出後找到趙正之,請他將一些重要的測繪稿描下來,寄到李莊。又把一些重要的建築照片加以翻拍後又復印兩份寄給梁思成、劉敦桢各一份。當年的水患到底毀掉了多少資料,都有什麼內容可惜時至如今除少量照片在《中國古建築圖典》上公布外,大多數依然是個謎。

經費越來越困難為了找到新的出路,不久之後劉敦桢先生決定離開學社,他的的離去預示著中國營造學社的一根及其重要的頂梁柱沒有了。林徽因擔心“大家很可能作鳥獸散”了。在劉敦桢先生離開學社的前一天晚上,他們促膝長談,邊談邊流淚,直到嚎啕痛哭。沒幾天陳明達也離開了學社去了西南公路局。到1943年,學社只剩下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和梁林夫婦五人相依為命了。每走掉一位學社同仁,林先生就異常激動,她恨日本帝國主義把學社逼到這種地步;恨國民政府不撥給學社賴以生存的經費;甚至怨恨離開學社的同仁不能咬牙挺過去,可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大家留下來。

抗戰勝利後實際上中國營造學社這個學術機構已經沒有了,後面的不願意再去多寫,簡短說來梁思成林徽因到了清華,劉敦桢先生去了南京大學和南京工學院,他們依然從事著古建的研究。林徽因1955年4月1日清晨,與世長辭,年僅51歲。梁思成、劉敦桢二君後遭遇“文革”浩劫,劉敦桢深受迫害,身心遭嚴重創傷,1968年5月10日含冤而逝,終年71歲。梁思成也歷經苦難,終沒逃過文革一劫,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過世,終年71歲。大幕拉開終究以悲劇落了幕。



回過頭來說當年學社紀事中提到的趙縣,正定古建修復情況:趙州橋於1953--1955年重新勘測,至1958年進行了大修,1956年在趙州橋成立趙縣文物保護管理所,1961年梁思成先生受邀曾來趙州橋驗收大修工程,這次“復原性”修復留給後世爭議頗大,延至今日。永通橋80年代大修改觀後再沒對外開放,北宋陀羅尼經幢完好,柏林寺塔大修,寺內原來3座大殿毀,宋村濟美橋拆毀,石佛寺毀;正定的古建陽和樓關帝廟等已拆毀,1953年成立正定文物保護管理所。隆興寺中諸殿:轉輪藏閣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大修,慈氏閣1957年9月至1958年10月大修,摩尼殿1977年10月至1980年十月落架大修。大悲閣1997年至1999年國慶前告竣,學社當年計劃修理的北宋塑壁早在1944年大修時灰飛煙滅。正定四塔及開元寺鐘樓,縣文廟大成殿均大修,目前正定府文廟僅留存的戟門正在大修中。

時光業已轉去,去歲秋驚聞子龍大橋通車,正定未來終將劃歸市區,隨著地皮的飛漲,古城的命運堪憂,悲劇又將輪回上演嗎---(北京城慘毀的那一幕),我不敢想下去,久久坐在頹廢的正定城牆上,我知道有人在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