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發現大規模越窯作坊遺跡
日期:2016/12/14 12:12:46   編輯:古建築保護大規模越窯作坊遺跡
中國古代文獻中,“秘色瓷”以“千峰翠色”的獨具魅力引人遐想,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世人甚至難以一睹其神秘的尊容。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前不久,考古研究人員完成了對慈溪上林湖荷花芯窯址長達一年多時間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不僅出土了珍貴的“秘色瓷”,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越窯作坊遺跡。
首度發現大規模越窯作坊遺址荷花芯窯址位於浙江省慈溪市橋頭鎮上林湖的西南岸邊,是上林湖地區較具有代表性的唐宋時期的越窯窯址,位置地勢較高未被淹沒,具備理想的發掘條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於2014年9月開始對荷花芯窯址進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的主動性發掘。這是對唐宋時期越窯的制作作坊首次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揭示了唐宋時期越窯的窯場布局、制作工藝流程以及窯業生產管理等重要信息。
參與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建明告訴記者,上林湖越窯遺址作為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遺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公元9-10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成就,並曾經推動這一時期中西方文化通過“陶瓷之路”實現交流與融合。
此次考古發掘面積近1200平方米,清理了唐、五代、北宋等時期豐富的地層堆積,發現了包括房址、貯泥池、辘轳坑、釉料缸、道路和匣缽擋牆等在內的豐富遺跡,為復原唐宋時期的越窯窯場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特別是貯泥池中發現的瓷土遺存,成為研究當地古代越窯原料來源的佐證。出土珍貴“秘色瓷”本次發掘中大量唐宋諸時期精美越窯標本的出土,大大拓寬了考古研究在造型、裝飾、成型、燒造等方面對於越窯的認識。
在發掘現場的唐代地層中堆積豐厚,出土器物不僅數量較大,而且胎質細膩,釉色青翠,釉面勻潤,體現出較高的質量工藝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遺跡中的五代地層包含大量瓷質匣缽及瓷器殘片。其中少量器物胎釉質量極佳,胎質極細膩,釉色天青,釉面瑩潤,屬於極為珍貴的秘色瓷。據鄭建明介紹,燒制秘色瓷所需的匣缽胎質細膩,與瓷胎十分接近,並且無法重復使用,燒制成本極為高昂,也決定了秘色瓷在當時不菲的身價。
通過發掘現場的晚唐、五代、北宋時期豐富的地層堆積,可以建立唐宋時期越窯發展較為完整的年代序列,為越窯瓷器的更詳細分期提供了地層學證據,也揭示了唐宋時期越窯從興起到繁榮再到逐步衰落的完整過程。發掘過程中,考古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合作進行胎釉成份的檢測,以確定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的胎釉成份、燒成溫度、吸水率等基本理化指標。唐宋時期越窯的復制研究也同時開展,通過有針對性的胎釉配方,將有望以傳統工藝復燒唐宋時期的越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