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17家文博單位參展 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回望歷史

17家文博單位參展 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回望歷史

日期:2016/12/14 12:03:19      編輯:古代建築

金銀壺 

唐代水晶墜    
    天津博物館《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是繼國家博物館《絲綢之路》展覽後第一個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同一年引進展出的博物館,本次展覽是將“陸上絲綢之路”進行全面展現,“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將於下半年隆重推出。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西北五省(自治區)17家文博單位及天博的206件組精品文物,其中有11件組文物來自天津博物館的館藏,大部分都是首次與天津觀眾見面。此次展覽展品內容豐富、品類齊全、文物等級較高,是近年來國內舉辦的綜合反映絲綢之路悠久歷史和偉大意義的大規模展覽之一,也是天津博物館首次系統地展示“絲綢之路”文化的精品展覽。

    回顧歷史,兩千多年前,中國和西亞、歐洲各國人民通過“絲綢之路”開展商貿往來,“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始於長安,經河西走廊,過天山南北,橫跨中亞,直達波斯和羅馬的陸上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千年前的絲路輝煌,張骞策馬西行,架起東西方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中國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走進了中國。

    我國剛剛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承接古今、連接中外,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走進《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將帶領觀眾深刻感受薪火相傳的絲路文化與絲路精神。為保證本次“絲綢之路”展覽的高規格及高品質,天津博物館從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17家文博單位精選出近200件組與絲綢之路有密切關系的珍貴文物,同時拿出天博館藏精品文物進行聯合展出。展品年代跨度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時期,質地包括金、銀、銅、石、玻璃、織物、紙、陶、瓷等,類別涉及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陶瓷器、絲綢、文書、壁畫、石雕等。

    “絲綢之路”展依托國際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主線,把絲綢之路年代發展順序和內容主題區塊進行有機結合,將整個展覽分成“諸戎逐鹿絲路萌芽”、“鑿空西域絲路開啟”、“民族融合絲路交通”、“盛唐氣象絲路繁榮”、“宋元經營絲路余晖”五個部分,全方位展現了絲綢之路上的人情風物、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在歷史時空中構架起“絲綢之路”的開鑿、延續和發展的脈絡,展示其興衰全貌。

    展出文物精品疊出,代表性文物包括出土於甘肅武威的東漢銅車馬出行儀仗俑,11件銅俑鑄造精湛,排列有序,氣勢雄壯,其中的戰馬是當時中亞地區優良馬種的真實體現。北周李賢墓中出土的波斯鎏金銀壺,具有典型的薩珊王朝金銀器風格,體現北朝望族對異域文化的追求,也是絲綢之路引發的東西物質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隋代史射勿墓出土的墓志與壁畫,表明墓主史射勿家族是從中亞來華的粟特人,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且已融入到漢文化之中。唐三彩舞人雙系扁壺,作連體雙魚形,腹部兩面各飾一組人物樂舞場面,舞者胡人形象,深目高鼻,頭戴尖頂軟帽,動作矯健有力,唐代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空前盛況可見一斑。

    當下,“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再次煥發古老絲綢之路新的生機活力。天博此次推出《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是為了向觀眾展示絲綢之路兩千余年的歷史過往與燦爛成就,讓市民感受絲路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及其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歷史功績,促進絲路文化和精神在津沽大地的傳播。相信從中,大家在與歷史和古人對話的同時,也可以領悟到“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時代內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