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總統府大門樓是個標志性建築。這座西式門樓於1929年建成。如今,它卻“病”了。專家檢查發現,門樓本體結構沒有抗震能力,牆體開裂,牆面空鼓。而昨天的大雨,更讓專家們擔心,由於上世紀的排水系統失效,雨水會順著裂縫進入牆體內部,威脅門樓。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為了給門樓“治病”,南京總統府邀請了東南大學教授王彥輝對門樓做了修繕方案。目前方案已經提交到江蘇省文物局,最終將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如果通過,南京總統府門樓將迎來首次“大手術”。
快報探訪
暴雨中,門樓排水不太暢通
昨天上午,雷暴雨突襲。南京總統府內,那些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築屋檐邊,排水槽內的雨水像瀑布噴瀉而下,游客們紛紛感歎難得,拍照留念。可游客們進出的門樓,卻看不到雨水嘩嘩流的情況。在雨水的沖刷下,門樓看上去有點像“陰陽”臉。沒有被雨水淋到的地方,顯得稍微白一些,而被雨水淋濕的地方則暗得很。和清代建築不同的是,門樓的排水管道隱藏在女牆,很不起眼,雖然也有水流,但感覺並不太通暢。而在門樓的鐵門處,可能是由於滲水的原因,有一溜長長的水漬。
門樓外,游客們紛紛對著門樓合影留念,這個門樓是南京總統府的經典建築之一,到總統府沒有和門樓合影,感覺那是一個大缺憾。不過,細心的游客發現,門樓檐腳線上的水泥有的地方已經脫落了,最長的一處有20多厘米長。這讓部分游客有些懊惱,“總統府的門頭破成這樣,怎麼不維修?”
外觀看上去依然雄偉的門樓,其實“傷”很多。從外立面,就能找到多條裂縫,有的裂縫細細長長,呈豎條的;有的則比較短,斜斜的;還有的歪歪扭扭的。最矮的一條裂縫是在一個牆角,從牆腳向上,一直到人的膝蓋處。最長的一條縫,是黑色大裂縫旁的,這條裂縫一直蜿蜒而上,差不多到腰間位置。
這個大門樓當年極具特色
據了解,大門樓建於1929年,由姚彬建築師設計,為西式兩層半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水刷石飾面。占地179.46平方米,高13.72米。朝南立面的頂部是階梯形女牆,正中為一9.26米高的旗桿。其下是標准的8根古羅馬愛奧尼柱緊貼牆壁,柱頭上雕有精致的巴洛克卷渦紋樣。柱間向南開有3個拱形門洞,門拱中心嵌有拱心石,其上端有巴洛克裝飾線腳和根據拱門造型刻制的磚石線條。每個門洞內安裝1堂雙扇連頂的“黑色、镂空、鑄鋼、鉚接”的實體大鐵門。 東、西兩堂邊門的上方,還有一對象征威嚴的獅頭形圖案。朝北立面牆上,除有一、二樓的門窗外,則是3個方形門洞,形成整個門樓的門洞外圓內方,造型嚴謹,厚實堅固,宏偉氣派。
門樓的一樓東、西兩邊各有一間樓梯通道房。中門兩側還各有一個大房間,分別為傳達室和衛兵室。
二樓是衛兵宿捨。樓頂正中有一塔式17.94平方米的小平房,為升旗預備室。室外是寬敞的水泥平台。
據介紹,門樓前的大鐵門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下回爐,換裝了三扇木門,2003年將鐵門按原樣恢復。門前一對石獅是清兩江總督署轅門的遺物。
檢查傷情
安全鑒定結果“不樂觀”
受南京總統府委托,專家對門樓安全進行了鑒定,並委托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擬制了保護性修繕設計方案,由南京市文物局組織文物建築保護專家對修繕方案進行了論證。
“之前,南京總統府邀請了安全鑒定部門來現場鑒定,結果很不樂觀,可以說整體很差。”東南大學教授王彥輝說,“歷經了83年,南京總統府門樓由於長期的風雨侵蝕和建築材料的自然老化剝蝕,出現了鋼筋裸露銹蝕等現象。1929年建造的時候沒有做抗震設施,所以,門樓抗震結構方面不符合要求。而且,這83年來,南京總統府周邊地下不停地‘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的後果就是牆體開裂、變形。”
據介紹,盡管從外觀看上去,總統府門樓還好好的,但實際上裡面老化嚴重。比如滲水問題,由於旗桿和屋頂並非嚴絲合縫,因此,下雨天雨水會順著旗桿滲進二樓的房間內。
另外,由於防水層堵塞等原因,雨水滲到了屋內,使得二樓天花板出現了霉變以及浸泡等痕跡。還有更嚴重的,那就是雨水順著裂縫,滲透到牆體內部,影響牆體安全。
至於開裂,王彥輝說,其實門樓的裂縫很多,這讓門樓的牆體出現了空鼓情況,也就是中牆和粉刷層出現了剝離。門樓內部的粉刷層多處空漲鼓起,輕輕一碰,便會有牆粉脫落。“我們發現一些門窗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傾斜。有的木質地方開始腐爛了。”
手術方案
修舊如舊,不影響開放
“上周,我們已經把修繕方案提交到江蘇省文物局了。”南京市文廣新局一位負責人說。
據了解,不久前,有關方面對王彥輝的修繕方案進行了論證。由於南京總統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就算是在總統府門樓上打個補丁,也得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才行。這份修繕方案得要通過江蘇省文物局專家的論證,進行方案優化以後,再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王彥輝說,針對門樓沒有抗震能力,他們采用的方法是,對門樓兩邊的基礎進行加固。初步方案是,在隱蔽部位進行鋼絲網水泥砂漿層加固,“具體加固層的厚度,要在實驗室內先做實驗才行。”王彥輝介紹,基礎加固後可以達到目前南京市地震部門7級抗震烈度的要求。
至於裂縫、變形,則根據形成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修補方法。如果裂縫小於1.5毫米,則直接灌漿填實;如果裂縫大於1.5毫米,則要采用特殊物質進行修繕。而滲水問題,首先是要對旗桿進行加固防銹處理,對民國防水層進行疏通,同時進行完善,讓它通暢不向內積水。
對於牆體的外觀,要對它進行清洗,就像是給人洗臉一樣,輕輕的,讓它變得更清秀一些。檐腳線脫落的地方要用原材料原方案進行修補。
至於門樓內部的木結構樓板,已經腐爛的、不能使用的,用原材料一樣的木質進行更換,沒有腐爛的則進行加固……南京市文廣新局的負責人說,門樓修繕必須修舊如舊,不破壞原貌,局部破敗的就局部修,沒有破敗的就不動。
什麼時候開始修繕?南京總統府工程部副部長馮亦傑說,要等國家文物局批復才行。而這次修繕,也是南京總統府門樓這麼多年來第一次“大手術”。考慮到游客安全,修繕的時候,會搭一些腳手架,並做好安全措施。“不過,不會影響南京總統府的正常開放。”(胡玉梅)
門樓前世今生
太平天國:真神榮光門
大門樓的原址,一開始是清朝兩江總督署的黑漆八字大門。太平天國時期是天朝宮殿的“真神榮光門”,又稱“天朝門”或“皇天門”。
晚清:兩江總督署大門
1864年6月,清兵破城後將此門拆毀,重建兩江總督署的大門,還在兩旁建了木結構的東轅門、西轅門,一直到民國時仍在沿用。
1927年:國民政府府邸大門(舊門樓)
1927年9月,國民政府府邸由丁家橋遷到了這裡。1928年10月,外交部長王正廷向接替譚延闿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建議改建大門。蔣采納了他的意見。
1929年:國民政府府邸大門(新建門樓)
經過近一年的方案篩選、工程招投標等運作後,門樓由姚彬建築師設計繪圖,工程於1929年9月5日開工,當年12月20日完工。
抗戰時期:日偽占據使用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後,日軍在大門前舉行了入城式,並在門側懸掛“中島部隊”和“十六師團部”木牌;繼而成為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偽政府監察院大門。
1948年:換裝成“總統府”
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仍作為國民政府大門。1948年5月“行憲”國大後,即將“國民政府”換裝“總統府”三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在總統府門樓上卸下青天白日旗,升起了一面紅旗,成為經典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