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豐城市發現距今千年築城遺址

豐城市發現距今千年築城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7:57      編輯:古建築保護

考古發掘現場

內城牆硬土和夯窩

遺址出土的部分鼎足

遺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石鐮

石刀

石坯

石锛

陶紡輪

    城池築城體系是中國古代築城的基本形式。我省此前考古發現的樟樹築衛城遺址,上限距今約4500年,在當時鑒定為江西最早的大型築城遺址,該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時期大型土城之一。

    9月16日,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聯合豐城市博物館等部門在豐城市發現一處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址。經過考古發掘,該遺址被認定為江西少見的史前環壕聚落,上限距今約5500年,將江西築城史前推了1000年。

    豐城發現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址

    如果不是修高速,或許豐城市橋東鎮更新村的村民們都不知道,在他們生活的區域,會有一處新石器時期晚期遺址。

    據寨上史前遺址考古發掘負責人王意樂介紹,此次考古發掘時間是今年5月至9月,配合東鄉到昌阜高速公路建設進行搶救性發掘。他說,這處遺址位於更新村委會老詹自然村秀水河西岸約200米處,東昌高速樁號K87+600附近。“因為這個地方叫寨上,所以命名為寨上史前遺址。”

    據考證,寨上遺址呈長方形,周圍是水田,遺址比周邊高出3~4米,四周環繞一圈壕溝,寬度在8-15米,包括壕溝在內,遺址東西長約130米,南北寬約110米。

    江西最早城池距今5500年

    據王意樂介紹,寨上遺址為保存完好的典型環壕聚落,地層關系復雜,遺跡豐富。特別是城牆和壕溝的發現,是目前江西最早的,將江西的築城史上推至距今5500年前,提早了近1000年。且城牆由分層夯打技術築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研價值。

    建房懂防潮出土陶器石器數萬件

    目前,在發掘區共發掘墓葬6座,房址10處,石構建築2處,灰坑60個。據王意樂介紹,房址底部都是紅燒土為地面,說明當年建造房子考慮了防潮因素;城牆都是木骨泥牆,也就是說當時建造城牆時,是先用木頭立起來搭架子,而後在木頭上夯泥土,表明當年的築牆技術已經相當好。

    “本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遺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數量有幾萬件。”王意樂說,陶器主要是夾砂陶和泥質陶,器形有鼎、豆、壺、罐、釜等;石器多以砂頁巖磨制而成,磨制較為精細,器形有锛、石斧、石镞、石鑿、石刀等。

    為研究江西史前文化提供重要資料

    “江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以樟樹築衛城和新余拾年山為代表的築衛城文化,一種是以靖安鄭家坳為代表的薛家崗文化晚期文化的江西變體,還有一種是以廣豐社山頭為代表的受到東方文化影響較深的社山頭文化。”據王意樂研究,寨上遺址出土器物多數與新余拾年山相似,但也有部分器物接近東方的風格,特別是崧澤文化常見的鼎足在寨上遺址早期地層比較多見。寨上遺址早期地層的年代,比新余拾年山文化二期和三期看起來要稍早。由此,寨上遺址對研究江西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王意樂認為,寨上史前環壕聚落的發掘對研究江西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城牆和大量房址的發現,對研究南方地區城市的出現和發展以及早期建築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遺址將回填綠化進行自然保護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由於寨上遺址所處的位置為東鄉到昌阜高速公路路段,對該遺址的保護,他們的考慮是,在考古發掘以及資料整理均完成後,對遺址進行回填。“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回填對該遺址的保護不會造成破壞。”他說,遺址回填後,將在遺址上方進行綠化,並設置醒目標志,實施自然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