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戲院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這座已有百年歷史、濟南市最早的戲劇演出場所曾經在梨園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濟南市文廣新局把修繕恢復北洋大戲院作為“十藝節”文化場館建設和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10月底,修繕一新的百年戲院將作為“十藝節”城區戲曲、曲藝主要演出場所。
按照文物標准“修舊如舊”
位於濟南市經二緯三路通惠街1號的北洋大戲院是一座頗有民族風格的建築,正門上邊是庑殿頂,上面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整個建築濃墨重彩,古樸厚重,美觀大方,氣勢磅礴。2007年,北洋大戲院被確定為濟南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近百年來,北洋大戲院歷經幾次不同規模的維修和改造。最初,北洋大戲院是由一個木料場改建而成的,被叫做“大席棚”,1923年改建為樓台建築,有池座、包廂、邊排。這個時期,大戲院改稱為“上舞台”。1953年,原劇院全部拆除重建,1954年春節正式開業,定名為“人民劇場”。改建後的劇場建築是鋼筋水泥結構,外貌為仿古建築的民族形式,也就是現在北洋大戲院的全貌。當時,戲院觀眾席1209個,其中樓下815個,樓上394個。至今,北洋大戲院的建築風格看上去仍濃墨重彩,其內部構造也別具匠心。1971年,北洋大戲院再次改建舞台時,在舞台下面發現了10口大瓷缸,也因此揭開了大戲院回音效果極佳的奧秘。
據北洋大戲院經理白晶琦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經過幾次改建,北洋大戲院坐席僅有400余個,受舞台場地限制而無法承接中小型以上演出。尤其是近三四年來,這裡再沒接過院團演出。2008年,中國京劇藝術節在濟南舉辦,北洋大戲院因舞台場地和設備太陳舊而喪失了接待演出的機會。
2011年6月,濟南市文廣新局把修繕恢復北洋大戲院作為迎“十藝節”文化場館建設和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多次研究論證,最後形成了按照文物標准“修舊如舊”,外飾保持原貌,正門、琉璃瓦等都按照原樣修繕。“改造後戲院觀眾廳重新恢復為兩層,座位從400個增加到約700個。”據濟南市文廣新局負責人介紹,為再現百年劇院的風采,無論外部裝飾還是內部裝修都采用中國古典樣式,琉璃瓦更專程到曲阜、北京采購。
歷經由盛轉衰的變遷
北洋大戲院,這座“百年戲院”的歷史用“輝煌”兩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
據考證,北洋大戲院最初的名字叫“興華茶園”,1923年改為“聚華戲院”。初建時期,由濟南“慶樂班”為班底主演河北梆子,班主是董希珍。隨著發展,他的科班梆子,京劇的西皮和二黃兩個聲腔系統已修煉成仙,演員大都功夫瓷實、戲路寬廣。當時,濟南的舞台上出現了“梆子、皮黃兩下鍋”的格局。1932年,北洋大戲院又改名為“聚華戲院”,此時戲院有70余人。1934年,歷城人馬壽荃出任經理,將“聚華”定名為“北洋大戲院”。
據記載,北洋大戲院班底平常以協助小有名氣的流動藝人演出為主,經常以重金禮聘著名演員來北洋大戲院。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及金少山、余叔巖、李萬春、袁世海、張君秋、方榮翔、侯寶林等赫赫有名的名角兒都曾在此獻藝。上世紀四十年代時,武生袁金凱、武旦俞硯霞、花臉蔣少奎加入了北洋的班底,更讓北洋如虎添翼,北洋就像北京的吉祥、上海的天蟾,四十余年,在濟南城執京劇牛耳之舞台。
濟南解放不久,1951年,馬壽荃向政府申請停業,後由山東省文化局出資購買,更名“實驗劇場”,1953年戲院翻建後定名為“人民劇場”,1994年又恢復原名“北洋大戲院”。此間,北洋大戲院也上演過不少好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戲院從輝煌慢慢走向蕭瑟,經歷了由盛轉衰的變遷。
百年戲院期待重現風采
近年來,經歷了演出市場不景氣等諸多因素的北洋大戲院可謂舉步維艱,但即便如此,仍擋不住廣大戲迷的熱情。2002年走馬上任北洋大戲院經理的白晶琦對此深有感觸。
白晶琦出身於梨園世家,其父是享有梨園“八駿(梅蘭芳、周信芳等)”之稱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白玉昆先生。受家庭熏陶,白晶琦對“百年戲院”的蕭條倍感心痛,上任不久,她就請來了中國京劇院著名青年表演藝術家、程派傳人、第十七屆梅花獎得主張火丁來北洋演出。“當時票價高達上百元,但演出卻場場爆滿。”白晶琦介紹,隨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魁智、李勝素、馬廣祿、張建國等應邀來戲院進行過演出,受到戲迷熱烈歡迎。“可以說,戲劇演出仍有市場。”然而,雖然采取了市場化運作,但由於多年的資金匮乏,戲院年久失修,設施陳舊等諸多原因,戲院已經沒法接待中小型以上的演出團體。這座“百年戲院”漸漸沉寂。
“北洋大戲院修繕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700萬,戲院於2011年10月底開工,目前全面進入室內精裝、舞美、中央空調以及外牆施工等工程,今年10月底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戲迷觀眾。”邢紅彥告訴記者。濟南市文廣新局抓住2013年“十藝節”將在山東舉辦的機會,積極向市委市政府爭取,最終促成了北洋大戲院的重新修繕。
據悉,北洋大戲院建成後還將考慮放映有特色的戲曲電影,進一步在群眾文化方面進行開拓,充分發揮這座百年戲院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讓其成為泉城乃至全國弘揚國粹的著名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