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富平發現大規模古窯址區
日期:2016/12/14 12:14:15   編輯:古建築保護在古窯遺址區出土的精美瓷器殘片。張宇明 攝
一處斷崖上顯露出古窯遺跡。張宇明 攝
在自家農田裡耕作時,隨便翻動一下土壤就能看到一些帶有釉面的小瓷片,這對於陝西富平銀鉤村附近的農民來說都早已習慣。很多人都知道他們這裡有古窯,可在正式的勘探報告出來前,大多人沒想到目前這裡已探明的古窯址已達318座。
發現318座遺址窯爐有4種形狀
記者在富平銀鉤村一處正在修建的水渠旁看到,裸露的土層上隨處可見為數眾多的殘損瓷片,一位正在修渠的工人問:“你們是不是來找瓷片的?”顯然這裡有古瓷片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
這裡在文物系統還有一個名字叫“銀溝遺址”,在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銀溝遺址就被確定為“不可移動的文物點”,存在大量的古窯爐、古井、灰坑等遺跡,遺留大量的瓷器、陶器殘片及古磚瓦等建築材料。
在遺址中心區域發現318座古窯爐遺址,窯爐主要分布於銀溝村周圍、富平縣殡葬管理所東北、華朱彩鋼廠北側等地,從勘探的平面形制來看,318座窯爐可分為圓形、橢圓形、半圓形、馬蹄形4種,尺寸則有大中小3種,直徑為3~4.5米的大窯151座,直徑為1.5~3米的中窯115座,直徑1~1.5米的小型窯52座。
一些大型和中型窯,窯壁呈灰紅色,並含磚、瓦殘塊和陶器殘片等,這種窯應為陶窯;而小窯和個別中窯窯壁呈紅色,窯內遺存有瓷片等,應為瓷窯。但勘探人員也表示,由於窯爐的結構不清楚,還有待於通過考古發掘來揭示窯的燒造功能。
調查報告顯示,在窯爐集中區域發現大量的灰坑遺跡,以及在勘探區域內不同深度不同堆積層中發現了綠、紅、黃、黑、白等諸色礦物質原料殘渣、殘塊、膏泥等遺跡。經勘探人員調查和對比,這些礦物質殘渣與富平縣北30公裡處的喬山白廟鄉坩泥塬瓷土采料場的原料相一致,疑似為制瓷的胚料、釉料殘料物。並有豐富的瓷器標本、窯具、制瓷工具等,這是一處具有一定規模的制、燒瓷器遺址。遺憾的是,勘探人員探查時只了解到了窯爐的分布區域和窯的形制,制作作坊及制作工藝還不清楚,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來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