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商業街的新一輪改造已經低調啟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此次改造的首要任務就是完成引進老字號的群聚效應。畢竟,隆福寺商業街對於北京來說,有著獨到的文化氛圍及地理優勢。也只有找准了這條傳統商業文化街的定位,才能讓這條街鋪出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
集結老字號暨眾望所歸
資料顯示,目前整條街能吸引顧客的,僅剩隆福大廈對面的隆福寺小吃店以及白魁老號飯店等經營北京傳統小吃的飯店,不過這裡也只是吃飯時間才會有消費者光顧,其余也僅有3家電影院能吸引一些消費者。隆福寺商業街的改造已經迫在眉睫。
政府方面對隆福寺商業街的改造在今年已經明確進行了指示。公開資料顯示,東城區政府方面曾明確表示,東城區重建隆福寺的工作已進入規劃和立項階段。重建的規劃范圍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民航局、美術館,將會分期實施規劃工程,在三到五年內完成重建。目前隆福寺的改造已初露開工跡象。業界普遍看來,發展已經日漸式微的隆福寺商業街此次改造過程中,發揮老字號特色應該是首要因素。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隆福寺商業街有著很好的文化底蘊,如果更多的老字號進駐,讓這裡成為老字號的聚集地,或許隆福寺商業街的經營可以迎來轉機。據了解,東城區政府曾組織召開“促進隆福寺商業街發展研討會”,當時就曾有專家建議,隆福寺街區應保留傳統民俗文化,加大老字號與新品牌的引進。所以,如何賦予隆福寺商業街更多的文化,體現更多老北京特色,已經成為了隆福寺商業街改造的主要方向。
此外,隆福寺商業街的改造,還將利用現有的資源,如中國美術館、三聯書店等,在該區域打造藝術品交易中心、演藝中心、傳統商業文化街區,恢復發展傳統商業,並形成很好的文化創意區,再現當年的繁榮景象。
隆福寺商業街的文化積澱
據了解,以老字號小吃為主的老字號企業,在經營中品牌效應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老字號企業的門店分散,那麼單個門店在各自的新環境中,消費者認知度、產品研發等開發周期就會相對較長,而如果形成聚集效應,那麼就會對老字號品牌形成整體的提升,為老字號企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保駕護航作用。
不過,能為老字號提供群聚的場所也有一定的限制,文化氛圍是主要因素。
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袁家方看來,今天的商業,如大型超市或購物中心,被稱為有著“一站式購物”的特點。其實,元、明、清三代的一些商業街區,早就有這樣的特點。比如琉璃廠,清代時各地來京趕考的學子在這裡聚集,因此這裡賣筆墨紙硯和書籍的店鋪就很多。可見,能夠在舊時形成商業區的地方,都有一定歷史背景。
資料顯示,隆福寺始建於1452年清乾隆年間,隆福寺廟會曾經被喻為京城廟會中的“諸市之冠”。而隆福寺距離曾經的北京貢院也不遠。各地來京趕考的舉子絡繹不絕,漸漸地這裡的書肆興盛起來。清末民初,隆福寺有30多家書肆,甚至能跟南城的琉璃廠相媲美。書店裡不但賣書,還能淘到價格低廉的珍本、孤本。據說當年胡適在北大當教授的時候,曾經對學生們說:“這兒距隆福寺很近,你們應該常去跑跑。那裡書店的掌櫃不見得比大學生懂得少。”
正是這些歷史的積澱讓隆福寺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新中國成立後,隆福寺的宗教活動場所功能迅速減弱,而集市貿易的作用卻不斷加強。1951年,政府部門把隆福寺一帶的浮攤兒、游商安排到隆福寺的空地上,並改建成長年營業的“東四人民市場”。除了經營日用百貨、食品之外,還經營舊貨、古今字畫、圖書,困難時期還增加了修理行業,比如修補棉毛衣褲、鞋、鐘表等。正是這些商業設施的一應俱全,隆福寺商業街成為了當時北京最火的商圈之一,成為北京市民休閒購物娛樂的必選地之一。
轉型不明致使街區沒落
袁家方認為,北京商業區分布有“中軸突出”的特點。從中軸線上看,北京的商業街區,從北到南,有鼓樓、前門,後來,有了天橋,今天又有沙子口、木樨園。這條軸線上最突出的是鼓樓大街和前門大柵欄。除了“中軸突出”,北京的商業街市在布局上還有一個“對稱中軸”的特點。這表現在東、西兩大市上。盡管隆福寺在東四牌樓附近,護國寺在西四牌樓北兩公裡左右的位置,二者並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但在北京還是習慣稱它們為“東西兩廟市”,是以中軸線為其基准。
所以,隆福寺商業街在文化和地理位置上都具有商業潛力,之所以成為如今的樣子,不得不提到1993年的大火。作為北京市傳統的商業街,隆福寺自那一年一場大火後逐漸沒落,盡管2000年重新改造定位為小吃與服裝經營,後來主要的商業項目又由隆福大廈幾經改裝變成了數碼廣場,但都因效果不理想,最後經營慘淡被迫閉門謝客。
在業界看來,隆福寺商業街從輝煌到沒落,原因有很多。不過,幾乎大部分專家都會達成一致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大火之後隆福大廈的經營,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在都脫離了這個街區之前“廟市合一”的氛圍,也就是拋棄了歷史文化的底蘊。在很多商業從業者看來,隆福大廈重張後,這條傳統的商業街就丟掉了其特有的品質,同時又在商業與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融合不夠到位,在民族和現代的融合方面也做得不好。可以說,隆福寺商業街在這段期間,一直游走在傳統和現代、高端和大眾的定位之間,消費者無法感覺這裡清晰的市場定位,所以不得不與隆福寺商業街“漸行漸遠”。
隆福寺商業街的未來
“成功改造隆福寺商業街不僅有助於盤活該地區大量閒置的商業資源,而且可以給誕生於隆福寺的白魁老號、隆福寺小吃店乃至東城特色的浦五房、全素齋等承載中國商業文明的老字號企業以展示的平台,促進北京老字號企業的提升和發展,拉動城市經濟。”東城區相關負責人對於隆福寺商業街的改造曾如此表示。據了解,在隆福寺商業街重組過程中,隆福“食文化”很可能會成為這裡未來的亮點商業形式。
未來隆福寺也將支持和鼓勵入駐老字號企業創新經營模式。“不僅經營商品,更營造文化體驗氛圍,如絕活絕技絕藝表演、用聲光電手段展示商業文化、前店後廠體驗、顧客動手參與等,形成商業經營特色。”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
九門小吃的經驗依舊歷歷在目。對此洪濤表示,把隆福寺商業街改造成一個老字號聚集地,也需要相關部門加強運營和管理。比如老字號在進駐的同時可享受補貼或者優惠,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老字號。同時,僅僅讓老字號進駐仍是不夠的,相關部門還應該加強對老字號的規劃,提倡這些傳統的老字號每天輪流開展活動,吸引顧客,使消費流不斷。
不過,對於老字號之外,隆福寺同樣也需要其他配套設施,有專家認為,除了老字號外,購物、娛樂和休閒等各種業態在重建中也應有所體現,因為整條商業街的改造自然應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在隆福寺吃完小吃,在周邊繼續游玩必不可少。所以相應的配套設施也應配備齊全,小到街邊座位、洗手間數量這種細節都應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