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和文化館於1981年所立的一塊牌匾後,城牆坍塌成凹型,人從上面走過。 許雲峰 攝
荒草戈壁灘上城廓凸起,土坯城牆殘高達9米……這不是海市蜃樓,是新疆新和縣境內的通古孜巴西古城遺址。然而因風水侵蝕,古城近年來損毀嚴重,這般景象恐將一去不復返。記者從新河縣文物局獲悉,目前已制定方案,計劃對該古城啟動考古發掘、加固修繕。
通古孜巴西古城位於渭干鄉南面毛拉吐爾荒漠中,唐遺址。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垣大部為夯築,上部用土坯修築,周長825米,面積40多平方千米。
然而近日,當記者來到該古城時卻發現,早年殘高約9米的城牆,許多部位已坍塌侵蝕得不足4米,城內長滿紅柳、沙棘等干旱植物。
根據記載,古城的城垣四隅有突出的垛牆,城垣外築有馬面,但如今牆面已模糊不清,向牆外凸出的馬面上,滿是經風雨侵蝕、動物鑽出的洞窩。
新和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吐松古麗表示,因近年來開荒種地,過去的處於戈壁灘中央的通古孜巴西城與農田的距離越來越近。農業澆灌導致地下水位上漲,以及近年來連續多雨,造成飽經千年風雨不倒的古城出現快速坍塌損毀。“如今每下一場雨城牆就削去一截,每次下雨我心裡就難過一次。”
據新和縣文物局局長程建軍表示,針對通古孜巴西古城損毀嚴重的現狀,新和縣已制定保護修繕方案,計劃聘請蘭州大學文物考古保護團隊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本體加固,增設保護設施,目前方案已呈送國家文物局報批,預計需求資金1000余萬元。
據了解,著名考古專家黃文弼曾於1928年對通古孜巴西古城作過發掘,出土有“大歷三年文書”和開元、大歷和建中通寶等錢幣。該城2006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