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故宮漆紗窗在蘇成功復原

故宮漆紗窗在蘇成功復原

日期:2016/12/14 18:56:2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林怡按照故宮實物成功復制的漆紗窗樣品。□記者 姚永強 攝

正在繪制燈籠的汪筱文。
正在織羅的李海龍。
      故宮,這座600年前由蘇州“香山幫”匠人修建的皇家宮殿,再次與蘇州藝人結緣。被稱為乾隆花園的故宮寧壽宮修繕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乾隆花園中最為精致的一處殿堂———符望閣的漆紗窗,由蘇州漆器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林怡等蘇州三位工藝師聯手成功試制復原。今天,故宮博物院派出的專家小組將抵蘇取經。
     據介紹,乾隆花園修建於1770年,是乾隆帝為自己修建的養老場所,園分5個部分,著名的建築有古華軒、楔賞亭、旭輝亭、遂初堂、萃賞樓、符望閣、倦勤齋等。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離開故宮以後,此處一直作為雜物倉庫,破朽至今。2006年3月,故宮博物院與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The World Monuments Fund)一起對其進行整體保護修復,這一保護修復工程預計歷時10年,耗資1500萬美元。“乾隆花園的修繕保護,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恢復中國古建築的傳統制作技藝。”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苑洪琪介紹說,符望閣是乾隆花園中最為精美的一處建築,但該工程啟動三年多來,作為內部裝修重要一環的漆紗窗究竟是由什麼材料和工藝做成,中外相關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始終未能找到滿意答案。經美國專家多次試驗分析,得知漆紗窗是以絲織物為底,著以有機介質,並貼金帛,再於窗的四角貼上繪畫作品制作而成。歷經三年多的探索,故宮漆紗窗之謎仍未解開。
     今年年初,經由蘇州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秘書長沙佩智介紹,乾隆花園項目組的專家帶著故宮漆紗窗的樣本找到了蘇州漆藝大師林怡。“外國專家說的有機介質,其實就是中國的大漆。”熟稔漆藝的林怡介紹說,大漆本身可作粘著劑使用,並有防火、防潮、透氣的作用,塗在絲織物上並貼以金帛和繪畫,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實用的漆紗窗。
    在林怡的指引介紹下,專家小組又找到了已熟練掌握十余種制“羅”技藝的蘇州工藝師李海龍。“羅”由真絲織成,因絞絲編織而留出方孔,透氣性強,宜作服裝及紗窗等建築物飾品。經美國專家鑒定分析,制作故宮漆紗窗的“絲織物”正是中國傳統絲織物———绫羅綢緞中的“羅”。而漆紗窗四角的貼畫技藝正是蘇州燈彩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汪筱文擅長的。經過反復試驗,三位蘇州工藝師聯手制作的樣品贏得了嚴謹的外國專家組的認可。
      據悉,故宮博物院派出的工作組將於今天抵蘇商討具體簽約事宜。
工藝檔案
   “羅”是什麼東東
     羅的織造工藝復雜,一般的布,經緯穿插即可織就;而羅,首先是選用真絲,其次是在經緯穿插的同時,經線之間又要絲絲相絞。因此,羅不僅質地纖薄輕透,又因絞絲編織而留出方孔,吸汗透氣,非常適宜夏天穿著。在古代,羅是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一度成為富貴的代名詞。在馬王堆漢墓中即出土有精美花羅,兩宋時期鎮江設“織羅務”,專為宮廷輸送高檔紗羅,元代還出現了“金紗羅”等名貴極品。
     清末民初,羅的織造技藝漸漸湮於民間,沉默不聞。在後來太平繁盛的幾十年裡,吳绫宋錦名播天下,蘇州緞更是名噪一時,而“羅”,仍是蘇州“绫羅綢緞”絲織業中“三缺一”的一席。經過近20年的研究,蘇州光福工藝美術師李海龍已掌握十余種制“羅”技藝。
幕後故事
     二百多年前故宮漆紗窗制作密技
      這樣被“破譯”
     日前,在央視9套播出的紀錄片《皇帝的秘密花園》,記錄了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The World Monuments Fund)所贊助的國際團隊,成功修繕故宮“乾隆花園”倦勤齋內飾的全過程,再現了修復工作如何恢復失傳已久的金彩絨織錦、雙面繡夾紗和桑皮紙等制作工藝。而在“乾隆花園”符望閣的內飾修繕過程中,一項200多年前用於皇庭內院卻久已失傳了的漆紗窗制作技藝,在蘇州三位工藝師手上成功復活。 國外專家小組三年未揭開紗窗材質
     “乾隆花園”位於故宮的東北隅,是一處故宮內鮮為人知的秘密所在。“乾隆花園”修建時采用了當時最上等的材料和最出色的藝人,可以說是中國室內裝飾登峰造極時期的代表。整個園林小巧精致、優美華貴,但是由於破損嚴重,多年來花園都沒有對外開放過。
    從1776年落成,至2006年中美合作對其進行整體修繕,這座占地面積只占故宮百分之一的“乾隆花園”,在其頗具傳奇色彩的命途中迎來的第二春。“修繕‘乾隆花園’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不僅要對建築本體進行修繕保護,更重要的是要恢復每一個環節的制作工藝。”宮庭內飾研究專家、原故宮博物院宮廷造辦處副主任苑洪琪介紹說,當時的許多制作技藝已經或正面臨失傳,這給修繕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符望閣的漆紗窗制作技藝便是一項讓專家小組苦尋三年而不得的密技,甚至什麼是漆紗仍不得而知。
     苑洪琪與蘇州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沙佩智於今年年初的一次談話給整個事件帶來了轉機,當談到漆紗時,沙佩智想到了蘇州漆器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林怡。“他們找到我時,我正在做屏風給女兒當嫁妝,用的是麻、大漆和銅帛,與故宮漆紗窗有相似處。”林怡說,就在苑洪琪與沙佩智談話的當晚,她接到了沙佩智的電話,而第三天,苑洪琪便帶著實物樣本來到蘇州。當苑洪琪看到林怡給女兒做的屏風時,脫口而出:“就是它!材料語言是對的。”
蘇報記者牽線確認紗窗絲織物原是“羅”
     費時三年,終於找到了與故宮漆紗窗相似的工藝實樣,苑洪琪欣喜萬分,但此時林怡和該項目專家組的其他成員卻走入了另一個誤區。“我們都以為打底的織物是麻,因為從材質上講,麻比絲更牢固些。”林怡說,她做出來的“漆麻”與故宮“漆紗”樣本的精細度相比還相差很遠,為了尋找更為精細的原料,她一次一次給供貨商打電話,當一位麻料供應商見到故宮樣本後,告訴林怡故宮漆紗的織物應是絲。不谙絲織物材料的林怡方才恍然大悟。
     但絲織物品類繁多,這種漆紗到底是何種絲織物?
      在對林怡的一次采訪中,放大鏡下故宮漆紗樣本經緯絲絲相絞的奇特結構深深印在了本報記者姚永強的腦海裡。今年4月初,在光福鎮制“羅”工藝師李海龍的家中采訪時,姚永強再次見到了顯微鏡下李海龍制造的“羅”的照片,絲絲相絞的結構讓敏感的他欣喜萬分。“找到了!”在接到姚永強電話的第二天,林怡便帶著樣本驅車趕到光福鎮,經過仔細對比,故宮漆紗的絲織物正是李海龍研制出的“羅”。據李海龍介紹,故宮漆紗所用的“羅”稱為“漢羅”,是制“羅”技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目前,這項技藝已被他成功復原。
     隨後,今年4月27日,美國專家給出的鑒定報告稱,故宮漆紗打底為絲織物。這與蘇州提供的信息一致。
三位蘇州工藝師救活故宮漆紗技藝
     因為一片漆紗,兩位本在各自領域互不相干的工藝師走到了一起,林怡與李海龍一見如故。林怡帶回李海龍提供的一片“羅”,刷漆、貼金,制成樣本送至故宮專家小組手中,被一致認可通過。“我們本想用相似物品代替漆紗的,但基金會堅持尋找原工藝,這也是對我們修繕工作的一種激勵。”苑洪琪對記者說,對於古代建築、文物的保護和修繕,不僅要保護物體本身,更要發掘保護其制作技藝,尋找保護傳承技藝的人。
     在林怡的引介下,故宮漆紗窗四個角處的貼畫工藝也在蘇州找到了。“清乾隆時期,蘇州工藝最為發達,北京許多工藝品都是由蘇州進貢的,應該在蘇州都能找到源頭。”林怡說,她在與苑洪琪的交談中得知,故宮漆紗窗的貼畫工藝與古代燈籠的制作技藝相同,於是就想到了我們蘇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燈彩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汪筱文,三位工藝師聯手,完美再現了200多年前用於乾隆皇帝秘密花園的漆紗窗。
     接手這檔活至今已逾半年,林怡從不言苦,也不言利。“總共只有80米的量,說實在的,也沒什麼利可談。”林怡說,作為一位蘇州工藝美術師,她只願為了做好這件事盡其所能,“救活一門傳統技藝,這是我們當代工藝師的職責,也是蘇州的榮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