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位於荊州區草郊路高路村七組的鳳凰地遺址,荊州博物館考古人員對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早期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了木牍、竹簡、漆木器、陶器、銅器等珍貴文物131件套,其中,一個直徑為65厘米的漆盤,是目前荊州地區已發掘墓葬出土文物中最大的漆盤,在全國也屬罕見。在墓葬的邊廂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植物果實遺存,包括有桃核、棗核、小米、稻谷等,在墓葬打開時,稻谷的顏色依然是金黃色。
昨天下午,考古人員將墓葬的主棺打開,在裡面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體遺骸,遺骸的周邊鋪滿了朱砂,通過對木牍上記錄的文字分析,考古人員初步推斷,墓主人為男性,身份為江陵中鄉守,官職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級行政首長,下葬時間為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6年,比目前已知的荊州博物館珍藏的西漢男屍下葬時間還要早一年。
鳳凰地是鳳凰山遺址的一部分,該遺址位於荊州城北約五公裡處的楚故都紀南城的東南隅,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紀南城後,這裡便淪為廢墟並成為秦漢時期的一處貴族墓地。經過考古鑽探,已發現秦和西漢時期的古墓180多座,出土西漢古屍168號西漢墓就是其中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