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可開通“錢幣鑄造游”現仍遺留鑄錢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8:36   編輯:古建築保護 近日,本報刊發的《700年前的“揚州元寶”長啥樣?》中提到,元代首次將“揚州”字樣烙上元寶。揚州收藏界的專家介紹,揚州的錢幣鑄造業遠遠早於元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在隋炀帝時期更是到達了一個鑄造頂峰。然而如今對外展示的平台―揚州錢幣博物館卻“名存實亡”。業內專家認為,揚州可以借隋炀帝墓考古挖掘的契機,系統展示揚州錢幣鑄造史。
殷商時期揚州就開始鑄造錢幣
收藏價格超百萬的“揚州元寶”經本報報道後,不少市民致電表示,想不到揚州在錢幣鑄造史上有著這麼重要的地位,可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卻無法了解這段歷史,哪裡有這樣一個集中展示的地方呢?
“揚州最早的錢幣鑄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揚州錢幣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曉友介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27年周滅商,在淮夷族人的居住地封國―干國,“史料記載,當時的干國人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極高,殷商末期流行的青銅仿空心貝和西周空首布是干國流通的主要幣種,而此類幣主要就是在本地鑄造的。”陳曉友說,此後揚州歷朝的錢幣多有出土。
到了公元前196年,漢代劉濞到廣陵建造吳國。歷史記載“吳王劉濞憑鑄錢富國"錢布天下富埒天子"。陳曉友告訴記者,當時揚州是漢代半兩錢的主要產地之一。“史書上有記載,揚州府大銅山,在府城西北七十二裡,又有小銅山,在儀真縣西北二十裡,皆吳王濞鑄錢之地。”據陳曉友回憶,1965年,就曾在揚州舊時屬六合李崗楠木塘發現一個漢代鑄錢遺址和許多鑄錢工具遺物。其後歷朝在揚州造幣無數。
隋唐達到高峰,現在仍遺留不少鑄錢遺址
“揚州的貨幣發展高峰是在隋唐時期。”陳曉友介紹,隋炀帝對揚州古錢幣鑄造“功不可沒”,至今仍然還有不少隋唐時揚州錢幣鑄造的歷史遺跡和典故。
“楊廣任江都總管時,就曾經在揚州設立了五爐鑄錢,揚州有了正式的鑄錢監,而這個鑄錢監就設在揚州南門外的磨劍池西,也就是今天的荷花池。”陳曉友曾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得知,到了唐宋時期,揚州的錢幣鑄造業並未停止。高郵地區至今流傳的一曲歌謠裡提到的四十七家冶鐵坊就是南宋時期舊鑄造錢地址。
“如今的古城區還有一條元寶巷,就是元初造元寶的地方。而造元寶除了需要工場和庫房,還要有工匠的住所、守衛的營房。因此在它的周圍還有幾條附巷。”陳曉友說。
到了明清時期,揚州鑄錢較少,但是揚州的金融業仍有所發展。“銀樓除了鑄造首飾以外,還制造一些民間使用帶有福祿壽喜字樣的銀錠。”陳曉友表示,曾經有百余家銀樓在揚州所轄范圍內存在。“像現在的廣陵路上就有大量的銀樓,還有揚州金融街商界集資創辦的本土第一家"和大商業銀行"。”
展示現狀,錢幣博物館已“名存實亡”
有著這樣悠久的古錢幣鑄造史,卻沒有系統進行展示,確實是一個可惜的事情。對此,不少收藏界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時,揚州曾經在銀行家胡仲涵故居開設了揚州第一個古錢幣博物館。在故居的門廳、前廳、正廳展示中國古錢幣的發展歷程,介紹相關歷史知識。同時該館內還定期舉辦錢幣收藏品拍賣活動,為古錢幣收藏愛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可如今這個錢幣博物館卻沒了聲音。
“錢幣博物館開通以來,游客量一直不是太多。”市名城建設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沒有系統性展示揚州錢幣鑄造過程和歷史,所以開館以來關注的人不是太多。
昨日,記者走遍東關街,也沒有找尋到古錢幣博物館的牌子或蹤跡。“在2011年,由於胡仲涵故居挪作他用,錢幣博物館也要重新選址。”市名城建設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重新布展開館。
“古錢幣博物館其實早已"名存實亡",裡面曾有錢幣收藏者提供的一些文物,但因擔心安保問題,而最終被藏友們取回。”陳曉友說,作為錢幣收藏愛好者,非常樂意將自己收藏的古錢幣與大家分享。
業內建議,借助契機開通“錢幣鑄造游”
“揚州的貨幣文化體現了古揚州金融業的繁榮。”陳曉友建議,完全可以將廣陵路、荷花池、元寶巷……包括儀征和高郵的一些錢幣鑄造的遺址和典故充分挖掘出來,進行系統性展示,將揚州的古錢幣鑄造展示給游客和市民。
“作為一個擁有8000件錢幣藏品的收藏家,我也希望能夠重開"揚州錢幣博物館"。”陳曉友說,這不單單是一個對各個時期貨幣的簡單展示,也能通過展出這些帶有歷史氣息的錢幣,讓世人了解揚州貨幣發展的故事。
“揚州應該借隋炀帝墓考古挖掘的契機,將錢幣鑄造展示作為一個景點。”揚州大學旅游烹饪學院旅游系副主任侯兵副教授認為,可以借助錢幣鑄造的系統性、互動性展示來重現隋唐盛世。“我認為可以將揚州古錢幣鑄造史作為文化城中的一個部分進行系統展示,中間可以穿插錢幣展示、錢幣鑄造等互動環節,讓游客體驗錢幣鑄造技術,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揚州的隋唐文化,也能對隋炀帝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