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與漳緞已結緣17年。□平萱 攝
走進蘇州絲綢博物館展示廳,一台大型織機運作著,兩個館員一個在高處,一個在低處,分工協作紡織漳緞。旁邊站著一位女士,向我們詳細地解釋漳緞織造機的工作原理。她就是王晨,在漳緞織造技藝的世界裡“沉迷”了17個年頭。
桃花塢非遺名片·漳緞織造技藝
漳緞源於福建漳州出產的漳絨,在明末清初傳入蘇州。由於受當時雲錦妝花緞風尚影響,蘇州織造署的能工巧匠在本地傳統貢緞的基礎上,采用漳絨的織造工藝,創造出了一種緞地絨花的新品種。清朝宮廷皇室及文武百官的長袍馬褂大都將漳緞作為主要的絲綢用料。
潛心研究,丟失的“花本”回來了
說起與漳緞的結緣,王晨笑稱“是偶然也是必然”。出生於1962年的王晨,進入絲綢行業已有30多年,從1980年進入蘇州絲織試樣廠,到1993年進入蘇州絲綢博物館,王晨的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對絲綢的設計、織造工藝的研究。她曾去過當時坐落在東美巷的蘇州漳絨絲織廠參觀學習過,復雜的設備和獨特的織造工藝,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真正接觸漳緞織造工藝還是在1995年。當時,蘇州絲綢博物館裡唯一的一台漳緞織造機裡的“花本”突然損壞,這等於說織機的提花織造系統癱瘓了。在漳緞織造工藝中,“花本”類似於一個特定程序的儲存器,通過“花本”,織機能夠織出織造者想要的圖案和樣式。
此前,織機花都是以前從老藝人手裡直接傳下來的,館裡沒有自主設計制作漳緞花本的先例。時任科研復制部主任的王晨承擔了恢復工作。從此,她努力解讀、鑽研原有的提花原理,反復進行實踐。經過努力,她不但讓織機恢復了織造功能,還以館裡珍藏的一件清代漳緞女服為藍本,設計制作出了“花本”,由此織出了與清代面料相近的圖案,復原了一件清式漳緞女服。這件女服後被日本一家博物館收藏。
在對漳緞的鑽研中,王晨的理論、實踐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前後,王晨受邀負責撰寫了《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織染卷》 一書的“漳緞”章節,其間還發表過論文,以多種方式解讀漳緞。2009年,她和她的團隊積極申報漳緞的“非遺”保護。在多方支持下,2009年,漳緞列入市級“非遺”名錄,2011年,又列為省級“非遺”,蘇州絲綢博物館為傳承單位。
醉心傳承,讓漳緞成為蘇州的新名片
由於生產漳緞的工藝流程復雜,至今仍需手工操作完成。隨著絲織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漳緞在蘇州迅速減少,幾近消亡。
20年前,蘇州絲綢博物館開館。開館伊始,絲博館就很重視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弘揚。創始人、老館長錢小萍帶領專業人員、聘請民間老藝人復原了漳緞織機在內的多台古代織機,向觀眾展示著古老技藝。在2004年到2011年期間,這台織機由於沒有人操作一直停放在那裡,絲線脆斷,設施損壞,也使漳緞織造技藝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傳播蘇州的漳緞織造技藝,必須讓它恢復運轉。對此,王晨和同事們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在完成前期相關工作的基礎上,今年春節後,王晨從絲綢博物館裡挑選了兩位從事傳統織造技藝的師傅,通過對他們進行理論、實踐的雙重指導,最終讓漳緞織造的操作場景得以復現,向觀眾演示著漳緞織造的高超技藝。
為了進一步開展研究、傳承工作,王晨和她的團隊向清華大學申請了“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獲得了重點資助。從2008年年底申報課題,到2012年6月通過專家評審,歷時三年完成了5萬多字的結題報告。其間,他們尋訪老藝人、收集資料,涉足漳州、福州、丹陽等地,到過北京故宮,全方位揭開了漳緞織造技藝的工藝原理。現在,王晨和她的研究團隊希望能進一步挖掘、傳承這一傳統技藝,培養更多的操作員,將漳緞與現代生活進一步地融合,開發出時尚產品,讓漳緞成為蘇州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