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組織召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原則和地方實踐”國際研討會
日期:2016/12/15 8:18:35   編輯:古建築保護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實施十年回顧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准則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課題交流
5月5日上午,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主辦的“‘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原則和地方實踐’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開幕。這一研討會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實施十年回顧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准則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2011年)研究過程的關鍵環節和工作初步成果會議,旨在回顧中國遺產保護實踐過程中對理論趨勢的回應與創新及個國家保護原則的修訂,探索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近期理論發展方向。一方面通過更廣泛的探討推動課題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宣傳、拓展我國在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原則和地方實踐’國際研討會”為期兩天,由課題負責人清華大學呂舟教授主持,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先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陸瓊女士、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處長鄭軍博士和敦煌研究院王旭東副院長與應邀與來自英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美國等國的文化遺產理論與保護實踐領域專家,以及清華大學的文物保護方向的學者參加了會議和討論。
本次國際研討會第一天以講座報告形式為主,首先介紹了課題的研究內容、目標和研究方法,以及課題進行至今得到的初步成果。隨後與會各國專家及課題組分別有針對性的做了關於“歷史城鎮的保存與重生”、“中外文化遺產保護思想比較”“在國際視野、國家組織和本地視角下對國際准則和保護標准的探討”、“如何利用國際保護准則在保存、管理和保護方面應對文化遺產概念的擴大”、“中國《准則》實施十多年來對木結構、石質文物、考古遺址、近現代、新類型等方面的影響”等方面的報告,探討的保護准則包括:《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宣言》、《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加拿大保護標准與指南》、《英國准則》等,涉及的案例包括:故宮大修、山西南部工程、吳哥古跡維修、莫高窟保護規劃與壁畫保護、青島近代建築、工業遺產、大遺址等不同的類型。
近期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發展方向;
國際理論發展對地方實踐,特別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影響;
世界各國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和導則的修訂趨勢及其案例應用。
研究從多個方面說明了國際遺產保護理論發展對地方實踐、特別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影響方式從直接的保護程序、保護價值觀,到間接的保護管理、公眾參與等;繼而在探討了世界各國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和導則的修訂趨勢及案例應用的基礎上,結合近期國際保護理論的發展方向,對中國《准則》和未來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意見。
與會專家同時就各國的保護准則和保護制度的優缺點、各國尤其是中國不同類型保護實踐的經驗與教訓展開了陳述與熱烈討論,這一討論實錄將與會議論文一起,在課題結束後整理出版。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是2000年由國家文物局主導,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制定頒布的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導則。它既是對文物古跡保護法規、法規的專業性闡釋,是評價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又是指導從業者行為的規范性文件。
隨著我國近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物古跡保護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對現有《准則》的理論原則和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1月開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實施十年回顧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准則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在《准則》實施十年面臨修編之際,以調查《准則》在遺產案例中應用情況為基礎,分析其實施效果;並結合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發展趨勢,反思《准則》在我國當前遺產保護背景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而通過比較外國國家級保護准則的定位與目標、制定狀況、近期修訂方向、典型應用案例,以及各國遺產管理機制,探索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准則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是中國首次系統的回顧梳理2000年後各個類型的保護工作,首次評估《准則》的經驗得失,第一次結合國際案例,從實踐回應理論的視角討論並且評價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第一次系統的介紹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新趨勢,是一次對中國文化遺產未來方向卓有成效和意義的探索。本次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國家遺產中心組織召開的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原則和地方實踐國際會議,為進一步切實加強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理論標准的重要影響,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