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一所大學與一個古鎮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故事

一所大學與一個古鎮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故事

日期:2016/12/14 10:10:4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河北霸州,有一個古鎮叫勝芳,“南有蘇杭,北有勝芳”的古民諺,說的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水旱碼頭。令人稱奇的是,勝芳至今保有花燈、花會、民間信仰、節日、民歌等豐富、系統的民俗文化,從2009年起,這些民俗文化吸引了諸多海內外學者的目光,使其成為民俗學研究的新熱點和著名的民俗調研基地,與此同時,創始於清代的南音樂會和勝芳燈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也許你沒有想到,讓古老民俗走上學術殿堂,在學術的滋養下發揚光大的,卻是北京的一所高校。2009年,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田野調查的精神走進勝芳,3年來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了20余次深入調研,用文字、錄音、錄像、圖片記錄了當地傳統民間小調、勞動號子、佛教和道教音樂、中元節和元宵節等節日活動,為勝芳留下了寶貴的民俗資料。

  同時,他們還聯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省民俗協會的專家學者到勝芳多次舉行學術研討會,目前已經撰寫出了幾十萬字的研究成果,所編《集鎮影像》論文集即將出版。

  “正是大學生們和各位專家學者積極為勝芳民俗文化遺產做的開發、保護、宣傳工作,使勝芳民俗真正被世人所認識和接受。”勝芳鎮鎮長張玉良對記者說。

  不過,對勝芳的田野調查,不只是勝芳受益,也讓高校和學生受益。

  “研究生期間,我們跟著導師顧軍到勝芳調研了20多次,調研把我們從研究古籍中拉出來,讓我們在關注過去的同時,也關注現在,關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這讓我們對歷史學有了重新的釋讀。我們好多碩士和博士的畢業論文都是以勝芳為題,我的師兄王成與齊澤垚撰寫的論文《走近勝芳花會》、《勝芳火神信仰歷史變遷調查》還在2011年‘第三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成果征文活動’中獲一等獎。”2009級專門史專業碩士研究生邵向麗對記者說。

  “調研中,我們強調不同專業間的協作,讓每個專業的師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新聞專業的負責視頻的拍攝和制作,廣告專業的負責旅游手冊和宣傳台歷、平面廣告招貼畫素材的拍攝與作品的設計,英語專業的負責宣傳品的英文翻譯和校對工作,城市規劃專業的負責勝芳的旅游規劃,而歷史文博系的負責所有非遺項目與民俗文化的基礎調查,負責編輯勝芳調研文集,並為以上所有作品的設計提供思路、基礎資料、文本和音像圖片資料。”聯大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張寶秀說。

  據她介紹,該校檔案、法律、文化事業管理等專業的師生也參加了勝芳的聯合調研,如勝芳古曲譜、家譜的修復、文化創意策劃、法律咨詢等等。“這樣的協作為我們大文科的建設提供了極好的平台。同學們在調查、研究、制作中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他們今後就業時的競爭優勢。”

  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文化?高校如何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如何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這個大學和這個古鎮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