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遼代“首鋼”宿捨區首度亮相

遼代“首鋼”宿捨區首度亮相

日期:2016/12/14 12:23:20      編輯:古建築保護

考古人員在進行定位。

遺址出土的爐渣。

    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遼代冶鐵遺址,被考古界喻為遼代“首鋼”。昨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遺址發掘現場召開發布會,宣布繼2011年發現1000年前的煉鐵爐後,今年再次發現遼代煉鐵工人的生活區遺址,出土大量遼宋時期文物。

    “宿捨”距離“廠房”100米

    遼代“首鋼”的宿捨區就在一條山谷裡,距離旁邊的河道大約30米。北京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大約3000平方米的地面上,已經布滿了長方形的考古發掘探坑。

    據市文物研究所發掘領隊劉乃濤介紹,發掘現場原為附近村民管理的栗樹林,經探查共發現14處房屋遺址。“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屋內還有火炕的遺跡。”

    在房屋遺址上,還可以看到由石塊兒圍成的牆址遺存。劉乃濤說,保存最好也是最大的一處房屋遺址,距離2011年發現的煉鐵爐遺址僅有100米。目前初步推測為管理人員的住房。

    工人待遇高於一般居民

    在生活區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遼代瓷片、瓷器殘件、陶質板瓦、北宋錢幣等文物。

    劉乃濤說,從出土物可以看出,當年在此煉鐵的工人待遇很高,瓷碗已經成了很平常的生活用具。而同時代的遼代居民,通常還是在用陶盆等工具。“他們都是被遼代統治者高薪聘請來的。”劉乃濤說,不過這個聘請是要打上引號的。因為大莊科礦冶遺址群當時處於宋遼交界地帶,這些工人都來自中原地區,顯然他們大多不是自願來打工的,很可能是被強擄來的。

    未來擬建冶鐵博物館

    據劉乃濤介紹,此次發掘工作從今年5月開始,在地層下發現了房址、灶坑、道路、灰坑、炒鋼爐遺址。

    “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煉鐵生產體系。”劉乃濤說,附近有五處鐵礦山。礦石開采出來後通過道路運到煉鐵廠,冶煉出來的熟鐵就在這裡的作坊加工成兵器和生產工具。

    北京科技大學的李延祥教授參與了此次考古發掘,並帶領學生們對整個煉鐵遺址進行了分析研究。他說,1000年前的遼宋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煉鐵技術,而歐洲人還只能燒制易於加工的“海綿鐵”,無法將鐵融化成鐵水。“那時的冶煉技術絕對是國際最高水平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