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北京撥1000萬保文物安全度汛 受損文物超163處

北京撥1000萬保文物安全度汛 受損文物超163處

日期:2016/12/14 18:57: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昨日,宛平城,城牆上裂縫處被鋪上了防雨布。掀開防雨布一角,可看到約一指寬的蜿蜒裂縫。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北京市文物局協商財政系統緊急撥付1000萬專項資金,支持各區縣文保單位購買抽水機、沙袋等抗汛搶險器材,力爭北京轄區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安全度汛。
    記者昨天從市文物局獲悉,7·21特大暴雨損傷文物仍有增加,已超過7月25日統計的163處,新排查受損文物主要集中在偏遠山區,目前統計工作仍在進行中。
    經濟損失達8.5億元
  受損文物中,包括公眾熟知的周口店遺址、雲居寺、西山大覺寺、宛平城等多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或市級文保單位,受損面積約21萬平方米,初步統計包括文保單位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在內的經濟損失,達到8.5億元。
    昨天,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受損文物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而汛期不利於木結構建築修繕,因此,目前確保受損文物安全度汛的工作,仍以搶險、加固為主。
    以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房山區為例,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周口店遺址猿人洞文化層清淤、抽水工作已經完成;金陵遺址正在進行抽水,雲居寺正在進行圍牆搶修;萬佛堂關帝廟對屋頂完成了加固,對靈鹫禅寺的鞭塔、捨利塔進行支頂,對乾隆御筆屋頂進行加固。
    存隱患文物拉網排查
  7·21特大暴雨後,北京又出現連續降雨,為防止次生災害對文物造成破壞,本月初,北京市文物局向各區縣文委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在全市拉網排查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
    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連續降雨,導致北京地下水接近飽和,文物建築牆體長時間受雨水浸泡,易出現坍塌事故。因此,不可移動文物的牆體隱患,文保單位的電源電路、防雷擊設施、排水設施等,將是汛期結束前,全市各區縣文委、各文保單位的排查重點。
    “通知”還特別要求,對外開放的文保單位,須增設防雷擊警示標志、排查出存在安全隱患的區域,要禁止游人進入;修繕施工場所要設立安全警示牌,確保文物建築本體不在施工中因意外受損。
    千萬專款購買搶險器材
  對於1000萬元專項資金,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通過財政系統撥付,各區縣文委跟本區縣財政局申請資金,主要用於購置抽水機、發電機、沙袋和搶救工具等物品,各區縣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購買。購置完成後,應將購置清單回傳至市文物局,進行統一結算評估。
    ■ 釋疑
  文物受損判定標准是什麼?
  7·21大暴雨後,北京文保經濟損失估算超過8個億。對此,有曾到過附近的網友稱,文物受損情況看上去沒有聽上去嚴重,有些文保單位只是漏雨,積水,而文物本體好像並未受損。文物受損的判斷標准究竟是什麼?
    對此,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所長韓揚表示,文物受損的情況很復雜,范圍很大,比如文物建築本體出現滲水、坍塌是受損,文保單位的院牆坍塌,房屋漏雨,也算是受損。這次特大暴雨後,很多文保單位確實有損失,但實際損失是否確如各單位上報的受損情況,還須經過實地勘察評估。
    韓揚稱,目前北京尚處在汛期,出現損傷的文保單位及時上報受損情況,也是排查安全隱患的一種必要手段。因此,對受損文物,目前還應以搶險加固為主,至於全面修繕,還應由專業人員實地勘察,拿出科學方案。
    ■ 探訪
  宛平城牆 馬道裂縫暫蓋防雨布
  在7·21大暴雨中,宛平城城牆出現“馬道裂縫,城牆滲漏”。昨天傍晚,宛平城西門南側的城牆上,馬道裂縫處已覆蓋上10余米長的白色防雨布。掀開被磚石壓著的防雨布一角,可看到約一指寬的蜿蜒裂縫。
    幾年前城牆就有外鼓
    城牆下平房裡的老居民們回憶,下暴雨那天,東城門下積水沒腰,西城門下的積水也漲到了大腿,老城牆就浸在雨水裡。“暴雨之後很多天,城牆都好像浸滿了水”。
    盧溝橋文化旅游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9年,就發現宛平城西門南側城牆內大約40米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外閃”(城牆外表凸起向外鼓出)現象。正是由於“外閃”的牽拉作用,導致城牆上的馬道出現裂縫,裂縫總長度約20米。
    在城牆下住了幾代的趙先生說,城牆在1984年前後進行過外立面修葺,外面新鋪的一層青磚和裡面老城磚的黏合力不強,城牆外鼓的情況幾年前就有。從2009年開始,每到汛期,他都會收到來自區文保所和盧溝橋辦事處的安全通知單。
    西城門毗鄰裂縫已封閉
  昨日,城牆表面已經干了,但馬道裂縫清晰可見。現場,尚未開始搶險施工,只有毗鄰裂縫的西城門已整體封閉,南北兩個登城的樓梯處,也都架上了緊閉的鐵門和鐵絲網。
    盧溝橋文化旅游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裂縫處至今尚未開始搶險施工,是因為緊鄰裂縫的南城牆處,還有三戶居民。他們的居室緊挨城牆而建,如不搬遷,連搭施工腳手架的地方都沒有。
    趙先生的家,就是上述三戶中的一戶。狹長的平房院落低於街巷的地平面,一直延伸到城牆腳下。趙先生坦言,每次下大雨,他家的房子都會進水,房頂也會漏雨,“但我沒地兒搬,也搬不起,只能住在這兒”。
    盧溝橋文化旅游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無法強令居民搬家,目前能做的主要是鋪設防雨布,疏通城內所有的排水管道,避免再次大面積積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