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坑古鎮——厚重的歷史文化
日期:2016/12/14 10:04:59   編輯:古建築保護千年古鎮元坑,由於閩江上游支流金溪流經谟武、蛟溪,位處將樂、建寧、泰寧的水陸交通要衢,明清時期商賈雲集,經貿繁榮。聰明勤勞的古鎮先人們,游走他鄉,經商聚富,湧現出一批豪商巨賈,他們大興土木,廣置豪宅,至今遺存的古代建築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蔚為壯觀,令人贊歎。鼎盛時期的古代元坑文風熾盛,英才輩出,南宋名臣工部尚書廖剛,廣西經略、著名藏書家余良弼,朱熹得意門生廖德明,明代戶部郎中葉宗遠生於斯長於斯,理學大師楊時、游酢、朱熹曾在此游歷授業,傳揚理學,為古鎮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增添了歷史的厚重與韻味。
慕名而來,心懷期盼,走進元坑古鎮,覽不盡元坑古建築的斑斓藝術,參不透古鎮文化的神秘底蘊。踏著青石小路,穿行在狹長縱橫的高牆古巷,就像穿越歷史的隧道,腳下的刻字石板,兩側的門樓磚雕,無不讓你清晰地感覺到歷史就是這樣實實在在,抬眼即是,觸手可得。
無論是從秀水沿溪而上,還是從福峰拾階而行,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廟……一座座古建築鱗次栉比(據福建省博物院調查僅古民居就有160多座),把福峰、秀水、東郊、九村四大村落緊緊相連,形成龐大的古建築群落。深入這些大大小小的清代庭院,徜徉在歷史的海洋裡尋珍覓奇。在這些珍奇中,東郊陳氏三大棟和福峰肖氏三大棟是最耀眼的兩顆,吸引著我們去親近她、了解她。
陳氏三大棟,一座族居式組合型古民居,坐北朝南,四座四進庭院並列而建,既相對獨立又相通相連,占地足有2800平方米。觸摸著宅前的石鼓、拴馬石架、停轎坪,似乎能聽見它們正訴說著這裡曾經的顯貴和繁華。踏進院內,站在四方青磚鋪就、兩丈多高的空闊廳堂中央,令久居斗室的我頓覺情緒平定,心胸開闊,渾身的疲勞得以釋放。信步在正廳前貫通左右四家的走廊上,游回在廂房臥室裡、過亭回廊中,想象著這個大家庭平日裡親密往來的歡聲笑語,感受著這個大家族的和睦和諧,讓思緒隨著時間溯行而進。三大棟是一座規模龐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每棟分置中門、前廳、正廳、後廳、前後天井、左右回廊,一應布局合理、設計精良。這耗時三年才建成的古老建築,不能不讓人驚歎當年主人的富甲一方!行走在這些古宅裡,讓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它展露出來的豪富,當細細品賞起這些老宅舊院時,會一次次真切地觸摸到歷史、真切感受到文化,會一次次被這濃厚的人文氣息所感染。中堂、立柱、門楣上镌刻著的楹聯;梁架、挑檐、雀替、隔扇、花窗、神櫥上裝飾的精致木雕,人物神仙、花鳥魚蟲、山水林石、福祿壽喜等圖案,以及三國演義、八仙過海、西廂記等戲文故事……件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無不令人感歎當時卓絕的裝飾技藝和主人高雅的藝術品位。還有那些顯示主人地位和榮耀的牌匾,或裝置於正門之上或高懸於正廳中央,欽賜文字總是讓人浮想聯翩。站在乾隆年間吏部尚書劉墉為武狀元陳瑚題寫的“德耀喬松”壽匾前,欣賞著歷經兩百多年仍清晰蒼勁的鎏金大字,仔細品讀著兩端的行款:“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加三級劉墉為陳瑚五十壽立,乾隆五十九年觳旦。”以及左款尾印印文“石庵”,思緒不由地把僻遠的元坑與繁華京城聯系在一起,奇思妙想接連。駐足於高懸在福峰肖氏三大棟廳堂之上的“道光皇帝為表彰肖一溥祖父教育有方”的聖旨匾額前,升騰起的卻是另一種思想與情感,敬仰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古鎮元坑,除了一棟棟讓人流連忘返的古民居之外,最奪人眼球的當數村中規模宏偉、裝飾精美的姓氏宗祠了。九村村的蔡氏宗祠、朱氏宗祠,福峰村的廖氏宗祠、饒氏宗祠,東郊村的張氏宗祠、陳氏宗祠,秀水村的吳氏宗祠、槎溪村的鄧氏宗祠、曲村村的張氏宗祠……座座都聳立著高大的磚雕門樓,文武官員、文房四寶、樓榭亭台、奇珍異獸……無論規模大小、裝飾精糙,都是宗族興衰強弱的表征,共同見證著曾經商貿的繁榮、商賈的富貴與家族的興旺。宗祠內庭院寬敞、廳堂空闊,每每節日慶典,姓氏族人就在這裡聚集議事、公祀祭拜、娛樂休閒。然而在這些氣勢宏大且略顯粗曠的宗祠裡,也不乏其精美的一面,所有構建或镂刻或彩繪,圖案組合大多采用諧音、借喻、象征手法,匠心獨具地表現人們求平安、盼發財、得功名的美好願望。唯有那破舊的戲台,經不起來往游客的注目,只能孤單寂寞地回憶著往昔的熱鬧與精彩。
元坑古鎮,我們帶著無盡的向往來拜谒燦若星辰的大儒名臣,尋找神秘奇妙的歷史珍跡,透過那一座座一件件“活”著的歷史,我們領略了你幽遠的歷史風貌,感受到你厚重的歷史文化。踏著厚重的歷史基石,我們帶著無限的憧憬和遐想,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