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首次洞穴考古發現
日期:2016/12/14 12:23:21   編輯:古建築保護經過70余天的搶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員在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碧水鎮西北7公裡處的一個天然巖洞內,發現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鐵器、古玻璃、瑪瑙料珠等文物,並在洞口的一個探溝內發掘出8個疊壓緊密的文化層,這些文化層從東漢時期的鮮卑文化上溯到上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專家認為,這一黑龍江省首次洞穴考古發現,初步打開了回望中華民族源頭之一——大興安嶺文化的“無字史書”。
這個新發現的洞穴南距“鮮卑石室”嘎仙洞約300公裡。記者近日登上大興安嶺北段海拔最高區域的伊勒呼裡山北坡,沿考古人員踩出的林中小徑攀爬20多分鐘後抵達洞口。山洞坐北向南,前有黑龍江支流呼瑪河及其5條支流緩緩流過,兩側有明顯凸出的豎直山巖環抱,上下為陡峭崖壁。狀似三角形的洞口較窄小,爬入後較寬敞。洞內長寬高各約16米、6米、3米,並呈階梯狀形成三個區域:洞口緩坡清理出有火坑、灶石和一石凳,適於圍坐烤火、用餐、曬暖;中層是護坡石和約10公分厚黃粘土墊起的平台,平台上覆有約兩三公分厚的褐色草木灰層,整個平台可分兩排容納20余人臥居;再往上是被先民們無數次手摸腳蹬後磨掉稜角的溫潤石帶,石帶上面是最高處的平台,平台正中、巖洞盡處赫然現出一把石椅,椅背呈三角形,椅上墊有黃土,椅寬約60公分,兩側扶手光滑圓潤,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兩側亦有石凳,適合圍坐議事、休息,洞頂有明顯的煙熏痕跡。環顧洞內,半圓形穹頂下三個平台連接緊湊,結構巧妙。
洞口右側是考古人員清理出的一個探方區,探方區自上而下標記8個文化層,其中帶有毛砟石的第7層又可分上中下三層,斜壓到第8層上。此次考古隊的領隊、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評春告訴記者,第7層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別有鐵镞、鐵耳環、墨玉管飾、瑪瑙料珠、古玻璃飾品、陶片、骨錐等精致器物以及石刃、石葉等磨制石器,時間約在2千年前至1萬年以內;而第8層出土的石茅、石鏟等石器較為粗笨,帶有明顯的打制印記,初步判定為1.2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的工具。11月9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人員從第8層中清理出一個石斧,斧刃系打制而成,斧背有槽,適合嵌入木棒扎皮繩而揮斧。
記者還看到從第8層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該刃呈弧形,兩面起刃,方便抓握,帶有包漿,硬度在5.5度以上,輕劃玻璃即現裂痕,趙評春推測這是剝獸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見的遠古時代玉器,堪稱“鎮嶺之寶”。考古人員還在新石器文化層以下的洞內巖壁上清理發現人工繪制殘存的紅褐色彩繪遺痕,並在砟石層下部剖面上出土一個紅色透光的小玉棒,玉棒上部的紅色略深,疑似調制繪畫顏料的器具。趙評春告訴記者,這一疑似舊石器時期巖畫的發現在世界巖畫研究中極為罕見,將成為判定大興安嶺地區已發現31處巖畫年代的一把“鑰匙”。據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已將洞中黃粘土碳層及彩繪巖畫顏料取樣進行數據測定。該巖洞的發現帶有很強的“故事性”。
2013年黑龍江省巖畫考古隊在該洞口兩側發現彩繪巖畫遺痕。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洞口被一座墳堆封閉。今年8月下旬,經當地政府動員,該墓後人落實異地安葬,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進入洞內開展搶救性考古工作。多年研究大興安嶺歷史文化的原大興安嶺行署副專員戴萬春表示,這個洞穴所在的山因蜿蜒如龍被稱為青龍山,洞穴位於“龍頭”處,可稱之為“龍首洞”,“龍首洞”在鮮卑文化及其源頭研究方面與嘎仙洞堪稱“姊妹洞”。根據史料和考古印證,大興安嶺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女真等眾多北方先民進行采集和漁獵生活的搖籃,這些有傳承或勾連之緣的北方民族,在中華民族融合進程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使得大興安嶺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草原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龍首洞”的發現將成為探究大興安嶺文化的又一個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