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 工地發現漢代遺物 或將戴南歷史前推千年
日期:2016/12/14 12:21:1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千年古剎護國寺是興化戴南歷史的注腳。在文史專家過往的認知中,始建於唐代的護國寺是戴南年輪的象征。然而,近日該鎮一處文物的發現,可能將戴南的歷史前推近千年。
56歲的戴南東陳村人孫建中,是興化市張郭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他酷愛研究地方文史。2009年,張郭蔣家捨遺址的發現,就是源於他提供的線索。之後,他被江蘇省考古學會吸納為會員,並在張郭、戴南一帶名聲大噪。
去年,有工人在戴南東陳村殷家莊一處在建的垃圾填埋場工地挖到一口古井,便主動聯系了孫建中,後經興化市博物館鑒定,此井為一口宋井。不過,這個垃圾填埋場由此引起了孫建中的關注,閒暇時,他便到此處尋寶。
幾天前,孫建中在微信上曬出一組照片,灰白色的土坡上,散落著大量的陶片和瓷片。他在一邊配以文字:殷家莊漢代遺址。震撼!比我第一次發現蔣莊遺址的遺物還多……
東陳村位於戴南鎮南首。殷家莊,在東陳村村東。這個傳說中的村莊,經過歷史的過濾,僅存一個名字和一望無際的田野。
遠遠的,垃圾填埋場發出陣陣惡臭,挖掘機正在現場抓土。“看,這是漢代陶片!”孫建中搶先跳入溝渠中,撿起一塊陶片。
“這是灰陶,上有繩紋,具有典型的漢代特征。”王為剛說。
一群人繼續沿著垃圾場走向南邊的河灘,沿路土坑內、河灘上裸露出大量的陶瓷片、瓦當。
“這是一塊漢代瓦當,背面的布紋清晰可見。”王為剛隨手撿起一塊瓦當說。
現場除了存有豐富的可能為漢代的遺存外,還有不少唐宋以及明代的瓷碗殘片,說明從漢代至明代,此處一直有人居住。“單就目前這麼多漢代遺物的發現,就足以佐證,這裡是漢代遺址。”王為剛說。
南朱村在東陳村村南。該村的責任田跟殷家莊相鄰。該村一位潘姓村民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殷家莊這一帶有眾多墳墓,當地農民造船缺木頭,就到殷家莊扒棺材,有的墳墓棺材套棺材,出土的死者面容仍然栩栩如生。
關於殷家莊的眾多傳說,在東陳村和南朱村的村民中間口口相傳。其中,關於殷家莊消亡的傳說,染上了濃郁的悲劇色彩。
相傳,明代時,殷家莊出了個殷姓大官,家族繁衍非常興旺。有一天,這位大官上朝晚了,皇帝龍顏大怒,下诏對殷家株連九族,由此,殷家莊遭到血洗,僅有幾戶人家逃出,目前居住在東陳村的殷姓人家,便是幸存者的後人。
由於沒有確切的記載和佐證,消亡的殷家莊至今籠罩著神秘色彩。
孫建中說,上世紀70年代,東陳村的一個生產隊在殷家莊開挖生產河時,民工們挖到不少陶罐、磚瓦和動物的亞化石,還有幾口井。據民工李師傅回憶,他們經常在同一個層次上挖到成堆的磚頭瓦片,陶罐,再往下挖有時候挖到大片灰墩(灰坑)。有一次,還挖到了好幾個泥人和房子,像窯裡燒制的,大約10厘米左右高,很可能是漢代的陶俑。村民把它們送到文化站,可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沒人敢要這些“四舊”的東西。
王為剛建議,按照文物屬地管理的原則,就漢代遺址發現的情況,戴南鎮文化站抓緊向興化市文廣新局匯報,由該局派出考古人員到現場勘查,出具專家論證報告,提交興化市政府。一旦興化市政府做出遺址保護的決定,要趕快對垃圾填埋場工程予以叫停,再由興化市文廣新局向省文物局匯報,由省文物局指定挖掘單位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