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首登“市民文化遺產講堂”,向市民講解長沙漢王陵,總結漢長沙王陵分布和其價值所在,並透露在漢長沙國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有可能創新保護模式,即在其所在的約12平方公裡的范圍內設立具備政府職能的“漢長沙國王陵保護特區”。
27座國王(後)陵墓沿湘江分布
漢長沙國始建於公元前202年,都於臨湘(今長沙),轄今湖南全境及黔、贛、桂、粵等省各一部分,是大漢帝國開國七大諸侯國之一。由此,長沙從一個一般性的地方政權一躍成為封疆裂土的王國,作為國家一級行政區域的中心而登上中國歷史舞台。漢長沙國歷經兩百余年,先後由13代計14王統治。其中,吳氏長沙國歷5代5王,劉氏長沙國歷8代9王,馬王堆二號漢墓墓主利倉為長沙國的丞相,馬王堆一號漢墓墓主辛追為利倉夫人,賈誼為第五代長沙王吳著的太傅。
曹凜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起,省市文物部門先後發現7座漢長沙國王(後)陵,去年以來,長沙市文物部門又調勘發現20處漢代大型陵墓遺跡。目前發現的漢長沙國王陵墓已累計達27座,主要分布在南起岳麓區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沿湘江西岸低矮的山丘上,可分為4個片區,即谷山片區,南起岳麓區東山和北津城遺址、北到望城縣玫瑰園、西至望藕路、東抵銀杉路計5平方公裡的范圍內,擁有王陵墓16座和漢代城址1處;望城縣戴公廟片區,擁有王陵墓2座;岳麓區鹹嘉湖片區,擁有王陵墓5座;天馬山片區,在天馬山、鳳凰山、牛頭嶺分布王陵墓4座。而在上述漢長沙王陵遺跡中,目前仍保存24座陵墓及城址1處。
對擴大名城影響無可替代
曹凜表示,漢長沙國王陵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提升城市品質、凝聚城市力量、擴大名城影響和發展區域經濟的作用無可替代。同時漢長沙國王陵會對提升長沙文化遺產觀光業品質,鑄就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起到積極作用。
“這是中國繼陝西漢唐帝陵、洛陽東漢帝陵和北京明清帝陵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已引起學術界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關注。”曹凜指出。
據介紹,從全國范圍內講,北京、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雖已發現、發掘諸侯王(後)陵數座,“但就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來說,均遠不及長沙”。曹凜認為,漢長沙國王陵對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系、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長沙而言,盡管部分王陵已遭盜掘,但長沙國王陵仍為蘊藏最豐富的考古類遺存,它對於探索長沙國的歷史地理、廓清漢代長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面貌至關重要。
建議創新保護模式設立特區
據悉,目前漢長沙國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獲得立項,文物部門已經據此草擬了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曹凜認為,漢長沙國王陵的研究有三個基礎性工作勢在必行:將漢代長沙國王陵研究確定為重大學術課題;設立王陵考古工作站和研究所,力爭用5年時間鑽探出各陵墓的寢殿、便殿、陵廟、神道、從葬坑、垣牆和陪葬墓等遺跡,全面厘清王陵區的文化面貌;爭取對2座王陵進行考古發掘,逐步把漢長沙國及王陵研究構築成為一門顯學,籍以推動王陵區的保護和利用。
談及如何保護如此重要的大規模遺址,曹凜建議還可以采取創新模式即設立“漢長沙國王陵保護特區”,這個特區將全面負責該區域社會發展的各項事務,特別要突出漢長沙國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申報、保護、管理和利用。特區應擁有基層一級政府和遺產地單位雙重屬性,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特區范圍可設定在南起岳麓區北津城遺址、東山王陵,北到望城縣玫瑰園,東瀕湘江,西到金星大道的區域,約12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