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海南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清代木偶

海南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清代木偶

日期:2016/12/14 12:21: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臨高縣博物館藏“康熙”年款木偶

    臨高縣博物館藏“康熙”年款木偶

   現代人偶共演

 傳統人偶共演

    傳統木偶戲

    臨高縣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地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有一組12件套的清代康熙年款的臨高人偶戲木偶,彰顯著臨高人民對於藝術的無限想象力,也是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發現的唯一一組傳世的有確切紀年的人偶戲木偶,愈顯珍貴。

    臨高發現清代“康熙”紀年款木偶

    臨高縣博物館收藏的12件清代臨高木偶戲的木偶,頭像造型生動形象,雕刻精致。它們的造型大小差別不大,一般通高約35厘米,木偶頭長約13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10厘米,偶之眉毛平、彎相對,長、短不一,粗、細相對,豎、斜有度等不同形狀;眼睛裡邊塗白色,眼珠塗黑,並用黑線條圈住,或細或粗,所塗白塊可大可小;嘴巴的雕刻上,除了嘴的大小不同,口裂有的寬闊,有的窄小之外,嘴唇也是有的厚有的薄;鼻梁除了有高低的差別之外,鼻背的形狀有長、短之別和凹、直之分,鼻翼有寬有窄,鼻頭也是有的大有的小;額頭有的低且直,有的高且向後傾斜,有的向前凸出,也有的因上颌高,面部呈凸形;而人偶的胡須,有的是漢字的“一”,有的是漢字一撇一捺的“八”;木偶的鬓角更是長短不一,粗細不均。這些木偶像歷史悠久,十分珍貴,其中有一個腦後還刻有“康熙”年款,表明此組人偶乃為清代所制。

    此外,臨高縣博物館還藏有26件新生代木偶像,這些偶像分有不同的行當,有生、旦、淨、丑、末,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如文生、武旦);“淨”與“丑”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淨”都是重施油彩的(如老夫)。觀察這一套完整的偶像,我們發現人偶的臉譜有紅臉、白臉、黑臉、五彩臉幾種:忠勇剛強的人物塗紅臉(如關公、大紅、小紅);詭計多端的奸詐人物畫白臉(如奸官);秉性剛直的人物畫黑臉(如包公);強盜、綠林好漢或異邦人物則勾五彩臉(如藩王);而再仔細留心觀察會發現,丑行中的奸官與“生”、“旦”都是白臉,但丑行會在眼眶、眉心及鼻梁處塗白色,所塗白塊可大可小,這是“丑”與“生”、“旦”的區別之一。

    奇異的人偶制作技藝

    我們十分好奇這些木偶像雕塑者是誰,縣博物館的同行告訴我們,由於年代久遠,無人得知傳統木偶像的“始作俑者”是何人,而現在臨高表演的木偶,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陳忠告,是目前海南唯一一位專業的木偶戲制偶人。

    夏日午後,明晃晃的太陽光一片,我們來到皇桐鎮富雄村尋找民間藝人陳忠告,走在村莊的小路上,周圍一片寂然沉靜,人煙稀少,我們最終尋得一位老人,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在一個小學裡找到了老藝人。

    老藝人告訴我們,傳統的臨高木偶一般是由樟木雕刻而成的,因樟木材質細膩,硬軟得當,且不易生蟲,十分利於雕刻。除此之外,還有槐木、枹桐等材質。通常在雕刻木偶頭之前,雕塑者根據頭像的大小尺寸,選好與之相對應的木料;再用鉛筆在木料上勾畫五官的大體位置及形狀;然後用斧頭、鋸子等工具處理成大體形象;接著將大體形象的木坯固定在工作台上,雕鑿出木偶形象的基本雛形;再進行雕刻,直到雕刻成理想的、符合要求的木偶形象;然後用砂皮打磨達到光滑為止,並對木偶面部的臉型、形態加以最終定型;最後再給雕刻好的木偶上粉彩。老藝人說這些制作的過程費時費工,一個木偶頭大概得需要十幾天才能完成。

    “三拜一唱”人偶共演

    民國陳銘樞在《海南島志》中(1933年印)雲:“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海南之有戲劇,當即肇於此時。”亦有說是從福建傳入的;又明代正德《瓊台志》記載,元明時代,海南島已有人偶戲,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海南土劇。另據清康熙(1662—1722)年間修撰的《臨高縣志》記載:“臨俗多信奉神道,不信醫藥,每於節例,端木塑於肩膊,男女巫唱答為戲,觀者甚眾,曰驅魔妖,習以為常。”《海南省志》對清康熙年間臨高人偶戲的盛行也有記載:“清康熙年間,土戲班最盛行,浸淫全島,婦孺老少,幾無不識唱土戲。”可見人偶戲在清康熙年間已非常盛行。

    童年記憶裡,木偶戲演出就是一場極為熱鬧的盛會。一個夏天的傍晚,暮色清涼,日光隱退,能夠看到遠處絢爛的落日晚霞,周邊逐漸亮起萬家燈火,鄰居孩童和老人拿著小板凳,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紛紛朝一個方向走去。記得那是一個臨時搭建的戲台子,台上靈活的木偶人不斷舞動著,十分有趣,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說有笑,年暮的老人們沉醉在木偶戲情節中,而光鮮亮麗的木偶人令孩童們更是歡欣,如此場景,甚是歡樂!

    當時年幼的自己並不知,原來臨高木偶戲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儀式,這些儀式帶有神聖感,又有神秘感,人們對之都有所敬畏。據當地老人講述,在演出之前,木偶戲班子們每到一個村莊演出,都要進行“三拜一唱”的儀式。老人娓娓道來:“相傳木偶戲的祖師爺是火光師傅,他乃神話中如來佛的一只燈罩,戲班們把它視為神的化身,於是每個戲班下鄉演出都要隨時把火光師傅的偶像帶在身邊,到哪個村莊演戲之前,戲班的所有人員都要拜火光師傅後才能開演,這叫‘自拜’。除了自拜火光師傅,戲班還得拜當地土地神,表示戲班來這裡演出,重這裡的神靈,與神同樂,這叫‘他拜’。到演出結束的當晚,戲班要離開該村之前,必須對當地土地神再來一次拜祭,感謝本村神靈這幾天來的互相幫助,保佑戲班在本村演出平安,現在馬上去另外一個村莊演出了,請神靈也要一路保戲班‘香火’不斷,這叫‘拜別’。而演出結束當晚,戲班要舉辦相關的‘唱吉’儀式,多唱些有關祈禱美好之類的台詞”。

    臨高木偶戲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木偶戲,更具特色,就在於其人偶共演一個角色。木偶戲舞台不設布幛,既看到木偶又看到人操縱木偶表演,時而“人”“偶”合作,協調和諧,變化多姿;時而“人”替“偶”演,彌補“偶”的不足,保證動作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時而以“偶”為主,通過“人”耍盡“偶味”,達到“人情”“偶味”融於一體,情趣盎然。

    “人”與“偶”同台共演時,兩者要融為一體,“人”就是“偶”,“偶”就是“人”,兩者之間不分你我,就像一個“演員”,兩者時時保持在動作與表情上的高度一致。比如“偶”要學習,“人”就要馬上“跟進”,通過表現翻書,或談詩論詞來表演這一個“學習”狀態;“偶”在賞月時,“人”也要馬上進入“舉頭望明月”狀態等等。一個不能開口說話,不能動手動腳,只有一副呆滯面孔的木偶,通過演員許多的形體動作和妙趣橫生的語言念唱,讓“偶”能說能動,能憂傷,能快樂,能談情說愛,能騎馬彎弓,能游山玩水,能賞月吟詩……這種有形有聲、有動有靜、有愛有恨的“人偶共演”方式,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使每個木偶行當都能演繹一種生命的意義。

    臨高木偶戲被稱為“千年傳承,民間奇葩”,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這和它的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沒有一代代木偶文化創造人、守護者和傳承者的努力,我國木偶藝術園地將會缺少這個“民間奇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