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古井群
從2015年10月下旬起,坡子街華遠五期項目工地發現從漢代到宋代共計13口古井,這批古井均為圓形豎穴土坑井。古井出土器物較豐富,可辨器形有圜底罐、高領罐、雙沿罐、青瓷四系罐、瓦當、網墜等陶瓷器,另有少量漆木器、木簡牍出土。在編號為J5的古井出土的木簡牍,為散落殘簡,個別簡牍文字清晰。據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科雷永利稱,從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判斷,這批古井,以漢代古井居多,另有少量宋代古井。
因本次發現古井群的工地,為已拆除的蘇州會館、鴻記錢莊、玉和醋廠所在地,南靠有“長沙第一商業古街”之稱的坡子街,正對面為南宋熊湘閣古跡標識碑,北距太平街賈誼故居僅200米。古井群的發現,或可為長沙城市史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目前坡子街華遠工地的古井群已清理完畢。
古井群從側面證明賈誼故居原址應在太平街
長沙太平街賈誼故居,歷來被稱為“長沙第一古跡”。但西漢初年,賈誼是否真的卜宅於距湘江極近的太平街,長沙考古界歷來就有爭議。
1996年,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對賈誼故居內的賈誼古井采取科學地層發掘,打下一個探方,最底層發掘到漢代,但因賈誼井內地下水位較高,漢代文化遺層較少,長沙文物界有人認為今天賈誼故居在漢代長沙城外,太平街在漢代可能並非居住區。
本次坡子街華遠工地古井群及井內出土漢代瓦當等文物,證明距湘江更近、離賈誼故居僅200米的華遠五期項目工地在漢代已成為人群活動較密集的居民生活區。
而離漢代長沙國吳王府(五一市民廣場)更近、離湘江更遠的太平街,兩千年前,應當更加宜居。漢文帝時從京城調到長沙任太傅的賈誼卜居太平街,是存在極大可能的,更何況從魏晉以來,歷代志書、游記、詩歌對賈誼故居的記載不絕於書,即使在元代長沙城遭遇歷史記憶嚴重斷層的年代,也仍能找到長沙賈誼故居的記載。此次坡子街華遠工地漢代古井群發現,從側面勾勒出了賈誼故居舊址旁古代長沙城市生活的環境。
或推翻五代九龍殿南宋熊湘閣在小西門說法
本次華遠工地古井群出土的宋代古井及文物,和以往在小西門附近考古發掘一樣,暫未發現與宮殿及官署相關的遺址痕跡。
據清代陳運溶《湘城訪古錄》稱:長沙坡子街小西門內外,舊傳為五代馬楚王朝馬希范所建宮殿天策府及九龍殿所在。南宋末年,駐守長沙的最後一任潭州知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李芾在元軍攻破長沙城之際,在小西門內熊湘閣縱火自焚,留下悲壯動人一幕,至今人們路過坡子街旁仍能看到街旁立有一塊南宋熊湘閣遺址標識碑。當然相傳為熊湘閣舊址的路邊井小學(曾為天心區校辦工廠六一乳膠廠)原址早已成為華遠華中心。
但遺憾的是,考古工作者對坡子街小西門南北兩側的路邊井街、福勝街進行文物發掘時,至今為止,仍未發現與古代宮殿及官署相關的遺址遺跡。相反近年來對華遠工地的考古發掘卻以大量考古證據證明這一地塊從漢代到宋代,該為城市居民生活區。
此次在華遠工地發現的古井群中,雖發現不少漢代和宋代器物,但截至目前仍未發現與宮殿、官署相關的遺物遺存。也就是說,從文物考古發掘來看,已基本否定清代陳運溶《湘城訪古錄》所記五代天策府、九龍殿及南宋的熊湘閣出現在小西門周邊的可能。長沙城因遭遇宋末元初、元末明初的大破壞,出現城市歷史記憶斷層,多數古跡真實遺址其實無可查考。
據長沙市文物考古所雷永利告知,長沙市近年地下考古發現與馬楚王朝相關的遺址遺跡,主要出現在中山西路九如齋往西20米的地方。
唐代古城牆遺址和坡子街宋代木溝渠,在華遠工地均未有發現 坡子街北側華遠五期項目工地的開挖,早被城市歷史愛好者關注。2012年,在湘江路旁的萬達廣場和華遠華中心工地相繼發現五代時期長沙古城牆。坡子街北側的這片華遠五期項目工地,比發現五代城牆的地塊離湘江稍遠、更靠近老長沙核心城區,這裡能否發現比五代更早的唐代長沙古城牆呢?在華遠五期項目工地外南側的一片樓梯高坡上,據說最近這段時間常有手持望遠鏡的城市歷史愛好者蹲守在此,俯瞰“偵察”工地的動靜。
很可惜,這片工地並未出現有任何古城牆遺址,即使最近出現有一批“圓形豎穴土坑古井群”,然而這對城市歷史研究的價值畢竟有限。
對長沙文物工作者來說,他們更關心的則是,此前在坡子街悅方購物中心工地發現有宋代木構架古溝渠。這些宋代木溝渠是否從坡子街地勢較高的坡上一直延伸到這片華遠工地?包括目前在工地值班的雷永利均曾抱有一定期望。
不過,此前出現在悅方購物中心地底的宋代木質溝渠,此次在華遠工地並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