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水上繁華—中山古鎮
日期:2016/12/14 10:10:08   編輯:古建築保護消逝的水上繁華—中山古鎮
中山古鎮簡介:山古鎮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地處江津區南部山區,距重慶市區125公裡,約一個半小時車程,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一脈相連。龍洞場自古以來就是貿易繁榮的水陸碼頭,貴州、綦江、合江等地的產品物資大都集中於此進行貿易,山貨靠水上外運,大米、食鹽及其它生活日用品靠水運到龍洞場後,再由馬幫運到合江、貴州等地。
![]() |
已經不是第一次去江津了,不管是跟隊走過四面山穿水口寺路線,還是自己帶隊穿越自懷原始森林到四面山(但都是路過,中山古鎮不在路線內)。所以很熟悉的,從重慶菜園壩汽車站,轉了兩次車就到了中山古鎮。下了車,還是有些詫異,怎麼是一個普通的鎮子,沒有預想之中的吊腳樓古鎮啊。忙詢問路旁行人,原來這是新街,原來如此!
在當地人的指示下,我們(我和同行MM煙雲)順利的找到了老街的入口。蜿蜒的往下走了幾步,視野忽然開闊,一條布滿了古建築的街道浮現在眼前,終於到了。。。
古鎮稱“三合場”,所以老街也可以叫三合老街了。整條老街以青石版鋪設的街面為軸,東西兩排而走。街自南向北,沿筍溪河一條龍延伸,據網上介紹共分八節:即江家碼頭、觀音閣、萬壽宮、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橋、月亮壩、鹽店頭。我到是沒怎麼注意這點,徑直的先走了一遍。依山勢形成的商街縱向長1000多米,層層遞進,其風雨場的過街建築幾乎都是能遮風避雨不見天日的“封閉式”建築,據說能做到有雨不濕鞋、日不能曬,冬暖夏涼的境界。吹的夠懸乎,不過確有其事,在古鎮裡穿行,雖然天有下著雨,確可以做到不濕鞋的情況,當然前提是不要故意去踩水。由於年代久遠了,石板路的間隙見多有下沉現象,踩上去一上一下的,水花也跟著濺起,從而“傷及無辜”。
![]() |
老街也確有很多傳統小店。古鎮裡有一家官錢鋪,這是我在其他古鎮極少見到的,可惜不知什麼原因,當時店鋪沒有開門,終沒有進去一窺的機會。其他民間傳統的經營業態如鐵匠鋪、中藥鋪、剃頭鋪等依然存在。踏著塊塊黛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在彎彎拐拐的石梯小巷穿行,古鎮輝煌的過去,躍然心頭。
千百年來,在這曾經無比繁華的老街上,古老的行業消逝了不少,但還有一樣行業依然興旺如初,那就是客棧。那些古老的客棧曾經接待的是來往穿梭的商人,馬幫,而今卻都是用來接待游客。古老的客棧,它的主人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諸如古鎮最有名的三合客棧和悅來客棧(老板可不是金湘玉)。不過我們去的時候,兩間客棧都滿人了,只好住在一間茶樓裡,床鋪還算干淨,打開窗即可聽見河水轟鳴聲,恍惚間似乎回到了古代。
安頓好了以後,我和煙雲這個好吃鬼,開始准備出去“獵食”傳統小吃了。古鎮特色的傳統小吃是煙熏豆腐和石板糍粑了,一塊錢兩份,還是挺實惠的。不妨買上幾塊錢,再配上點米酒(鎮上也有賣竹筒米酒),坐在老街的涼亭上,迎著許許涼風。。。不用誘惑大家了,呵呵,有機會自己去體會吧。
![]() |
老街也確有很多傳統小店。古鎮裡有一家官錢鋪,這是我在其他古鎮極少見到的,可惜不知什麼原因,當時店鋪沒有開門,終沒有進去一窺的機會。其他民間傳統的經營業態如鐵匠鋪、中藥鋪、剃頭鋪等依然存在。踏著塊塊黛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在彎彎拐拐的石梯小巷穿行,古鎮輝煌的過去,躍然心頭。
千百年來,在這曾經無比繁華的老街上,古老的行業消逝了不少,但還有一樣行業依然興旺如初,那就是客棧。那些古老的客棧曾經接待的是來往穿梭的商人,馬幫,而今卻都是用來接待游客。古老的客棧,它的主人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諸如古鎮最有名的三合客棧和悅來客棧(老板可不是金湘玉)。不過我們去的時候,兩間客棧都滿人了,只好住在一間茶樓裡,床鋪還算干淨,打開窗即可聽見河水轟鳴聲,恍惚間似乎回到了古代。
安頓好了以後,我和煙雲這個好吃鬼,開始准備出去“獵食”傳統小吃了。古鎮特色的傳統小吃是煙熏豆腐和石板糍粑了,一塊錢兩份,還是挺實惠的。不妨買上幾塊錢,再配上點米酒(鎮上也有賣竹筒米酒),坐在老街的涼亭上,迎著許許涼風。。。不用誘惑大家了,呵呵,有機會自己去體會吧。
![]() |
隨著天色漸漸暗下,老鎮的宮燈也緩緩點起。點宮燈也是有講究的,客棧會點起大紅的燈籠來招攬顧客。其他的店鋪則點起黃色的宮燈,來顯示一天生意的結束,也代表生意的生生不熄和祈禱來日的生意興隆。和煙雲來回的在老街走了幾遍,倒也說了不少心裡話。安靜的街道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 |
天色已暗,老街漸漸安靜,除了客棧依然有興致高岸的游客在高聲喧嘩。宮燈依然燃燒,但卻被月亮的光芒逐漸代替。光滑的石板路在月亮的照耀下,散發著銀色的光輝,月光拉長了我們的身影,我緩緩牽起她的手。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