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渤海岸邊的河北黃骅市海豐鎮遺址因鹽業而發展、因貿易而繁榮,元代以後走向衰落。文獻中關於海豐鎮瓷器貿易的記載極少,但有學者根據考古發掘成果判斷,這裡應該是宋金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北方起點。如今,古人煮海為鹽留下的灶台,遠銷海外的各國瓷器,與諸多故事一起淹沒在這片土台廢墟中。近期,隨著第四次發掘的已經啟動,關於海豐鎮的三個謎團仍然待解。
能否發現完整瓷器? 自2000年以來,考古人員對海豐鎮遺址進行過三次發掘。2006年海豐鎮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7月中旬開始的第四次發掘是主動性發掘,發掘面積300平方米,位於地勢較高的馬鞍嶺部位,經前期勘探,屬於磚瓦堆積較多的遺址核心區。目前,發掘深度約半米,尚未到達金代文化層,已出土了不少瓷片、碎磚塊。
黃骅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介紹說,前幾次發掘,曾在一處灰坑裡出土一件完整的瓷盤,其他基本都是碎片。經過復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金代磁州窯綠釉詩文枕。還有一件白釉黑花折枝牡丹罐,寥寥幾筆勾勒出的圖案,非常簡約優美。
張寶剛說,當時,水運商船將南北窯口的瓷器匯聚於此,途中破碎的瓷器留在海豐鎮,完整瓷器都裝船出海了,遺址一般不會出現完整瓷器,黃骅本地的漁民曾捐獻過幾個海撈的完整瓷器。
能否弄清功能分區? 2000年因朔黃鐵路建設,考古人員通過對海豐鎮發掘,不僅發現煮鹽遺跡,還發現建築基址、水井、道路等生活設施,以及甜瓜籽、大棗、蓮子等植物果核及動物骨骼等食物原料。
作為首次大規模、主動性發掘,考古人員這次將對遺址碼頭區、貨物集散區、銷售區等進行勘探,逐步揭露遺址港口功能分區詳細情況。
這次發掘圍繞一條約6米寬的道路展開。“古代道路的土質與一般文化層土質不同,看上去像致密的千層餅,土的包含物、顏色、硬度都不一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雷建紅說,我們推測這應該是一條市場主干道,道路兩旁應該有商鋪、房屋基址。但是,目前還沒看出明顯的痕跡,發掘到金代層可能會出現預想的情況。
張寶剛說,這條路起關鍵作用,如果以路為線索,找到碼頭區、商鋪區,就能把遺址港口功能分區清晰地勾勒出來。但是,目前海豐鎮遺址的碼頭還沒有找到,不能確定這條路就是通向碼頭的路。
是否為“海絲”北起點?
歷史文獻中關於海豐鎮的記載更多關注鹽業,很少涉及瓷器。
但是,經過前幾次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煮鹽的灶台、測試鹵水濃度的石蓮子,還出土大量精美瓷器殘片,骨質牙刷、圍棋子、象棋、骨牌、骰子,以及綠琉璃、龍頭脊飾、龍銜魚磚雕等大量建築構件。這些實物證明海豐鎮曾是一個繁華的貿易重鎮,可能存在過大型衙署或寺廟。
有學者認為,海豐鎮東臨渤海,陸上河流交通便利,處於海運河運的接合點,不僅鹽業生產繁榮,商業貿易也得到發展。貨船將南北各窯口瓷器匯聚於此,又將海鹽運回各地,外國船隊將瓷器裝船後遠銷海外。根據文獻和出土文物判斷,海豐鎮遺址是金元時期瓷器和鹽業貿易的重要港口。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馮恩學認為,海豐鎮遺址應為宋金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北方起始點,瓷器從這裡遠銷東北亞、韓國、日本及更遠的一些地方。
張寶剛說,囿於文獻史料匮乏、現有考古資料不足等因素,海豐鎮“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之說尚有待進一步考古調查發掘,研究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