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巫山:高唐觀遺址現戰國古墓

巫山:高唐觀遺址現戰國古墓

日期:2016/12/14 12:11: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高唐觀遺址。鄒飛 攝

工作人員在清理出土文物

現場發掘出土的文物

    “惟高唐之大體兮,殊無物類之可儀比。巫山赫其無疇兮,道互折而曾累。”戰國時期楚國文人宋玉筆下所寫《高唐賦》,文辭優美描寫了巫山的山水風物,也是“巫山雲雨”的著名出處之一。高唐究竟在哪裡?昨日,記者跟隨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走進巫山高唐觀遺址,揭開高唐的神秘面紗。

    古剎高唐觀始建於戰國

    高唐觀遺址位於巫山縣西北部的巫峽鎮高唐村三組,長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鶴峰上。相傳高唐觀建於堯皇時代,據《入蜀記》(宋·陸游)、《夔州府志》、《巫山縣志》等文獻記載,其始建於戰國,是長江三峽中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具有2000余年悠久歷史。因戰國時期宋玉所著《高唐賦》、《神女賦》而聞名於世。

    昨日,記者走進遺址現場,僅看到一座光緒年間的後殿矗立在江邊。據文史資料記載,高唐觀歷史上至少經歷過三次重建。2016年的發掘工作,已經找到了整個明代高唐觀的基址,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

    “這一古寺廟的宏大,在整個三峽地區就極為罕見。”考古現場負責人周勇說,在出土的蓮花台紀年石刻中,可以確定這一古寺廟在明代洪武二年前還是以道教為主,不過此後至清朝,都是以佛教為主。

    戰國墓墓主死因成謎

    而在高唐觀明代寺廟遺址下面,則主要是戰國、兩漢時期的墓葬群,和少量宋明時期的墓葬,一起形成了近百墓葬組成的墓葬群。在2016年,市文遺院發掘清理了其中的63座。

    在目前發掘的各朝古墓中,最深的是兩座西漢時期的墓葬,深約5米,目前正在進行清理工作。在墓葬的陪葬品中,陶制陪葬品主要以生活用品為主,比如陶制的“灶”、“谷倉”、“罐”等。

    而在另外一處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具完整的人骨,長度約為1.7米,隨葬品中主要是一些陶豆、陶盆等物。

    “從這個墓葬的隨葬品中,可以看出當時巫山地區已經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周勇說,戰國時期楚國占據了巫山全境,楚文化流傳進巫山也說得通。不過,無法判斷墓主的身份是楚國人還是接受了楚文化的巫山土著人。

    據測量,墓主殘留的骨骸長度在1.7米以上,也就是說其真實身高可能接近1.8米。奇怪的是,墓主的骨骸看起來十分扭曲,脖子向左偏,雙足重疊在一起,雙手也重疊在一起,看起來很像被捆綁起來的。那麼,他(她)當時是不是正常死亡?周勇說,這些都需要做進一步鑒定,包括墓主的性別也需要科學鑒定才能下定論。

    戰國曾建“觀江陽台”

    市文遺院專家介紹說,高唐觀遺址位於江邊,根據文史記載,這裡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過觀江建築。在戰國時期宋玉寫《高唐賦》時,楚國應在這裡修建過一“觀江陽台”。歷代流傳的《高陽台》、《陽台夢》、《陽台怨》、《陽台路》等詞曲牌中,“陽台”的出現頻率也最高。

    遺憾的是,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專家們並沒有發現“陽台”的所在。“也有可能陽台的位置是在高唐觀的下方台地,臨近濱江路下方有一個夯土台,不知道會不會是陽台的所在。由於常被水淹,所以無法考證。”周勇說。記者了解到,本次考古工作中發現的所有文物,會在修復後和外界見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