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遺產解說的原則

遺產解說的原則

日期:2016/12/14 13:29: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逛博物館,參觀文物古跡,如果能遇到好的解說,是一種幸運。然而,更多時候我們碰上的是兩種極端:要麼是枯燥的數字、诘屈聱牙的文物術語,要麼是毫無歷史根據的八卦轶事,導致參觀過後疲憊不堪,對那些文物毫無好感。

    那麼,文化遺產的解說和闡釋應該如何進行呢?美國人弗裡曼·蒂爾登在1957年提出的“遺產解說六原則”至今被奉為經典。哪怕經過了50多年,每一條原則依然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第一,解說需要和游客的個性或經驗發生關聯。

    第二,解說不是信息的匯總,而是在信息基礎上的啟示。

    第三,解說是結合多種人文科學的藝術。解說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而提升。

    第四,解說的主要目的不是灌輸,而是啟發。

    第五,解說必須全面,照顧到整體,而不要糾結於瑣碎片面的枝節。

    第六,對12歲以下的兒童做講解,其方法不應是稀釋對成人解說的內容,而是要有根本上完全不同的方法。

    蒂爾登設立六條原則的目的,是引導美國國家公園解說系統的革新。在他的影響下,美國國家公園的解說方式在今天成為全世界的范例。雖是他山之石,但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遺產闡釋。尤其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更應該為我們的遺產解說者思考和實踐。

 

    拿第一條舉兩個例子。

    什麼是與“游客的個性或經驗發生關聯”?就是講解內容要與游客個人背景相呼應。如果在地質公園講解某次火山爆發,要是只羅列地質學的數據,聽眾會一頭霧水,但有一點和現實生活的關聯,便會非常有趣。比如可以這樣比較:這次火山爆發如果在北京發生,京津冀地區會迅速被5米高的火山灰掩埋,山東、山西、內蒙等地也會飄落半米高的灰塵,甚至上海、陝西也會聽到火山爆發的巨響。如此一來,聽眾便會對這次火山爆發的威力有更直觀的感受。

    另一個經典案例,是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出生地紀念館。在羅斯福誕生的房間,簡單的作法是豎起一個標識牌,寫上“羅斯福誕生在這裡”。而博物館卻更有創意,他們復制了當年羅斯福的父親向一個朋友發的電報,內容是:“一個活潑的小男孩出生了,9.5磅,今天早上。”看到這個電報,游客會激發出與那個父親的共鳴,剛才還冷冰冰的房間,一下子有了生氣。

    上面兩個例子很清楚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只要能和聽眾取得共鳴,不需要過度演繹,不用八卦轶事,解說詞可以同樣精彩。

    解說的目的不是灌輸,而是啟發。這裡的啟發,指的是能夠喚起參觀者的自我思考。比如,在一個戰爭遺址,可以通過日記講述某個戰士的故事,並引發聽眾思索:如果換作是我,我會怎麼做?

    “換作是我,會如何?”這是行之有效的啟發方式,也是很多歷史遺跡的講解可以采用的方法。這種身份代入感,能夠迅速消解游客與歷史之間的隔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