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木作基礎篇

古建木作基礎篇

日期:2016/12/14 13:29:1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古建築的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築,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

    另一種說法是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變通的,是活的,沒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穩定又輕巧。小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柱高為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徑為27厘米,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

    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規定為1/1000.

    3、側角:

    為了加強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築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腳”或“掰升”。清代建築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並將移出後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

    柱子側腳是在原設計尺寸的基礎上將柱根向外側移動。

 

    4、榫卯:

    榫卯連接是中國古建木結構的一大特點,中華匠人在對木、石等器具的架構中運用了榫卯。榫卯的種類很多,應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

    (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

    (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

    (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

    (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

    (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應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發展起來的,今天的梁架結構更是千年的優化中脫穎而出的,榫卯的優點是拉結、穩固、防震抗震。

    缺點(相對與現建):某些榫卯形式傷及木理,消弱了構件的良好應變和應力,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這點在封建統治下的官式建築中尤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沒有那麼的約束力了。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5、上出:

    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為檐椽出頭,一份為飛椽出頭。

    6、步架、舉架:

    相鄰兩檩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

    舉架為兩檩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