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恭王府

恭王府

日期:2016/12/14 12:37:1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風雨滄桑的京師百座王府之冠

    在北京什剎海和後海的環抱之中,有一條悠長靜谧、綠柳如煙的小巷。在這青磚灰瓦的小巷之中有一座曾為京師百座王府之冠的清代皇家園林———恭王府。它承受了兩個多世紀風雨的洗禮,現已成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築群,是研究明清造園藝術不可多得的實例。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在見證了中國200多年歷史的滄桑巨變之後,昔日繁華已逝,盛景不再。今天的人們,只能從它那深沉大氣的府邸建築和秀美恬靜的花園中尋找歷史曾在此走過的痕跡。

    恭王府始建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初為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和珅是歷史上的“貪污之王”。當初他大興土木逾制修建了這座豪宅,為日後恭王府的恢弘富麗奠定了基礎,也為自己築就了一條通往滅亡的路。嘉慶帝賜死和珅時,宣布了他的20條罪狀,其中之一就是:“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隔斷皆仿造寧壽宮制造,其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和珅獲罪,宅第入宮,先被嘉慶帝賜予慶王永璘,後被鹹豐帝賜予恭親王奕訢,奕訢在原有基礎上對王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形成了今日前王府、後花園的布局。如今的恭王府,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180多米,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府內的建築分東、中、西三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位於王府東路一進院落的“多福軒”是恭親王的會客廳,奕訢常在此會見外賓大臣。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奕訢全權負責與英法聯軍的議和事宜。“多福軒”也因而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人———見證了奕訢與英法聯軍商定《北京條約》的過程。“多福軒”裡院落寬闊,青磚鋪地,建築采用小五架梁式,屬於明代建築風格。廳前有一架生長了200多年的籐蘿,至今依然長勢茂盛。每年四五月間,淡紫色的籐蘿花播散出陣陣清香,彌漫整院。籐蘿依舊,歷史卻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不禁感觸物是人非、世事無常的變化。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延樓,是王府最大的建築,東西長達160余米,據說內有104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延樓二樓的40多個後窗框造型各異,絕無重樣。整座樓氣勢宏偉,不同於一般王府。相傳這裡曾是和珅的藏寶樓,嘉慶帝從中抄出的家財富可敵國!

    愈是位高權重、貪戀權勢之人,其渴望寧靜之心往往愈迫切。從花園的布局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王府主人當年的心隨境轉。花園入口是一座西洋門,上有題字:外題“靜含太古”,內題“秀挹恆春”,意指在喧鬧之中取太古幽境,頗有道家意境。進門後,正面有一直立突兀的孤石,上書“獨樂峰”三字。獨樂峰是花園的屏風障景,“獨樂”亦是奕訢復出政壇的屏風障景。奕訢被慈禧罷官三次,每次他都來園中“獨樂”,在寧靜安詳的氛圍中韬光養晦,在“獨樂”的幌子下伺機重返官場。


    花園中古木參天,怪石林立,環山銜水,廊回路轉……景物布局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非常相似,從而引發了恭王府花園是大觀園藍本,恭王府是賈府原型的爭議。此說法還有待考證,而戲劇化的是,恭王府也經歷了類似於賈府的沒落之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奕訢最終還是為慈禧所擯棄,解職回府後在郁悶中悄然走完了人生。恭王府也隨之走向了荒廢和沒落。有詩歎道:“漢海方塘十畝寬,枯荷瘦柳蘸波寒。落花無主燕歸去,猶說荒園古大觀。”

    1982年以來,國家文化部恭王府管理處在邊搬遷、邊修復、邊開放的原則下對恭王府進行了修繕。荒廢曠時的恭王府終於重以“大觀”的舊貌示人:整座王府氣勢宏大、工藝精良、布局精巧:或有爬山游廊依山而建,蜿蜒盤桓,威嚴大氣;或有翠竹森森細細龍吟,綠籬繞牆,婉約怡人。雍容華貴的皇室風范與清致素雅的民間風韻相得益彰,體現了王府文化的最大特點。此外,恭王府還融江南園林藝術與北方建築格局為一體;花園的大戲樓外有芭蕉院,府邸的四合院內有翠竹林;又匯西洋建築及中國古典園林建築於一園:西洋門上有中國典故。恭王府獨特的藝術風格產生於豐厚積澱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環境之中,因而有了歷史、文化、地理的三重印記。

    從名震京華的清王府到籌建之中的中國第一座王府文化博物館,恭王府走過了200多個春夏秋冬的非凡歲月。它的存在,使中國不僅有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的古代皇宮,而且有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古代王府,從而才沒有不完整的文化遺產的遺憾。它的存在,無聲地表明了中國人對歷史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從盛世、亂世到盛世,它風光無限過,也傷痕斑駁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意味深長的歷史,讓今天徜徉其間的人們有所思考,有所裨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