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咀水下遺址:湖水封存下的“千年古城”
日期:2016/12/14 12:50: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2002年春,唐咀水下遺址被湖水打上岸的漢罐殘片
考古工作者在測量古樹根
“天與人間作畫圖,南谯曾說小姑蘇。登高四望皆奇絕,三面青山一面湖。”清代詩人孫芝芳禮贊巢湖的這首詩將巢湖美景直觀呈現。但是,2001年的一個驚人發現告訴世人,巢湖還有一處世外“珍容”是在這幅“畫圖”中找不到的。因為這處“珍容”藏身在“一面湖”的水下。6月21日,逛過烔炀老街後,今天我們去尋訪鮮為人“見”的巢湖唐咀水下遺址,探訪巢湖金浪裡的“秘密”。
八百裡巢湖旖旎風光,美不勝收。2001年,一個驚人的發現告訴世人:在這煙波浩淼之下,很可能沉睡著一座“千年古城”。
殘陶碎瓦,傳遞千年文明的訊息
關於巢湖的形成,多部史料都有“秦漢時期由居巢或曰巢州下陷而成”的記載。在康熙年間,由官方續寫的巢湖縣志當中,又有這樣的記載:赤烏二年,巢城陷為湖……赤烏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年號,赤烏二年,即公元239年。字面理解,城市發生了陷落與巢湖的形成存在著關聯。唐代詩人羅隱也曾寫下“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的詩句。這些對巢湖形成原因的描述都隱約反映出巢湖水下可能有一座城池。而千百年來,合肥、巢湖一帶一直流傳著一個“陷巢州、長廬州”的傳說,更為她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驅車環巢湖大道上,極目遠眺,湖天一色。行至巢湖市烔炀鎮境內,一塊標識牌明示,“唐咀水下遺址”到了。在遺址岸邊,一塊奇石,一段仿古城牆,還有一塊刻著水下遺址解說詞的石碑向世人陳述,此處水下可能沉睡著一座“千年古城”。順著此處大道的護坡而下,在露出水面、離護坡約數百米遠的淺灘上還能夠找尋到散落的碎陶片和瓦礫。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殘陶碎瓦,它們可是傳遞出千年文明的訊息。
“水下古城”,千年後與世人“偶遇”
是誰撩起了“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紗,讓“古城”與世人不期而遇呢?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尋找隋代窯址的時候,順籐摸瓜,在烔炀鎮唐咀村北側調查時發現了此處水下遺址。這一古遺址的發現,從考古學的角度證實了史料記載有關“陷巢州”傳說的可能性。2003年初,經過數次現場勘察和論證,專家確認唐咀水下遺址是一處漢代遺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沉沒。而2005年4月,一份關於巢湖唐咀水下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過了國家專家組認證。這項研究成果認定唐咀水下遺址與歷史記載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並初步劃定古居巢國都城的大體位置及功能、規模與等級。幾經輾轉,巢湖“水下古城”逐漸“浮出水面”。如今,這裡已經不是讓人遐想古代文明的地方,而是守望千年“古國”的據點。
過目難忘,“珍容”昙花一現
唐咀水下遺址因水與世隔絕,鮮有人見,但是長期生活在巢湖岸邊的塘咀村民們都說見過。村民趙新松說:“過去我們在湖灘上放牛、放鵝,能看到湖灘上到處都是瓦礫和陶片。巢湖閘沒建之前,每年退水的時候,我們往湖心方向跑三四裡路,有的人在那撿到過那種白玉的石頭、銅錢,還有人撿到過玉斧。”
據巢湖水文資料顯示,巢湖退水期一般從每年9月開始,年內水位變化幅度在1959年以前較大,為6.48米到2.48米之間;1959年巢湖閘建成後,變幅減小。巢湖多年平均水位為8.03米。當巢湖水位降到7米以下時,遺址上的紅燒土、灰坑、牆基遺址、水井、古樹根和陶片等大量遺跡遺物就會露出水面。
除了村民,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錢玉春也是有幸目睹者。“整整12年了,當時展現在我眼前的遺跡遺物令人震撼。我們前後共采集、征集了260多件文物。”“在巢湖北岸湖濱大道的護坡下,我們發現在露出水面、離護坡約300米遠的河床上到處散落著大大小小的陶片。隨便拼湊,便能得到一個完整的陶罐。”錢玉春回憶說,“特別是發現了用大型陶片圍成的水井,令人驚訝的是,在渾濁的湖水中,用肉眼就能分辨出類似的水井有十多口。其中一個水井旁邊,還有一根直徑80厘米的古樹樹根。”這處遺址發現後,他們到周圍村民中征集一些信息,同時到遺址上采集一些文物。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完整的文物很多,經濟價值高的文物也多。這是以廢墟為特征的遺址所沒有的。在發現的文物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斧,帶有商周時期特征的陶罐,用於壓制陶器用的陶拍,銅質的魚鉤和陶制的鉤墜,特別是發現的錢幣種類中,從最早楚國中的蟻鼻錢,到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铢錢,王莽時期的大布黃千、大泉五十。錢玉春說:“這些東西展示了一條明晰的年代線,說明這裡的城市文明曾延續過數個朝代,最晚可以佐證到東漢初年。”另外,他們還發現了只用於古代高規格建築物上的板瓦和瓦當殘片。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三枚刻工精美的銅質、玉質、銀質的漢代印章的發現。錢玉春告訴記者:“這一遺址的發現,說明了史書記載的真實性,通過水下發現的大量珍貴的完整文物,可以初步判斷這就是歷史上的‘居巢國’。”